佛弟子要修持的七不退法第五组(五)——五台安居清凉法要

2021-09-04 00:02:00 发布: 人气:3
图片



引  言




《正法念处经》云:“听法功德,于一切功德,最胜最上。”


2021年8月14日至21日,结夏安居最后一旬里,法师带领大众于大圣五台山古文殊寺学习佛陀涅槃前的重要教言——诸比丘之七不退法。


法语甘霖,沐浴身心;字字殷切,悲智深长。大众聚集一处,或思考,或欢喜,或赞叹,至深夜而不觉。


而今,我们将相关文字辑录成集,陆续发布。愿屏幕前的您,能于此聆正声、思佛德、入妙理、趣菩提,共得法喜。


图片


佛陀离开毗舍离城,前往竹林丛村——佛陀最后一年安居的地方。佛陀让跟随来的比丘众安居于附近的毗舍离城,不让他们到很远的地方安居,原因是在安居的三个月当中,每一个月佛陀要开示八次,希望这些弟子们能够听闻法教。


在竹林丛村,佛陀对阿难陀尊者提到自洲法洲的道理,即“以自为依怙,以自为依处;以法为依怙,以法为依处,不以异为依处而住。”



图片

上图:圣地——灵鹫山


佛陀晚年住于王舍城灵鹫山时,摩揭陀王阿阇世想征伐邻国跋祗国,派大臣禹舍征询佛的意见,佛陀因此宣说了“诸王之七不退法”。


禹舍走后,佛陀向王舍城附近的比丘们宣说六组“诸比丘之七不退法”。依此“七不退法”,可令僧团兴盛而不衰退。


图片

上图:圣地——灵鹫山佛陀说法台


此后,佛陀在灵鹫山多次说法,然后离开王舍城,带着众弟子开始最后的游化。


“七不退法”今见于南传巴利文《大般涅槃经》最后的《诸佛入般涅槃论》。


南传巴利文《大般涅槃经》,收录于南传佛教三藏的《长部》(Dīgha Nikāya)之《大品》(Maha-Vagga),是记录佛陀入般涅槃前一年里的行历、教化以及涅槃前后情况最详细的一部经典。

图片
图片

七不退法——第五组(五)


第一:修无常想

第二:修无我想

第三:修不净想

第四:修过患想

第五:修断除想

第六:修离欲想

第七修灭想


图片


第五组七不退法里面,我们再补充一下天台宗以“藏通别圆”的不同的智慧,对于四圣谛——苦集灭道的认知。


对于苦集灭道的含义,普通人看是什么意思,声闻缘觉看是什么意思,菩萨看是什么意思,果地的大菩萨看是什么意思,乃至从佛的智慧看是什么意思,天台宗里都有讲到。


“藏、通、别、圆”,是东方释迦文智者大师特殊的一个贡献。祂把小乘、大乘的智慧,通过“藏通别圆”,让我们能非常简单地生起理解。


“苦集灭道,这四种道理都是真实不虚的,所以称为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此四谛是藏通别圆四教之所共谈,虽则共谈,而有原则性的不同。”藏教的四谛叫生灭四谛;从通教的高度看,这叫无生四谛;以别教的智慧看,这是无量四谛;从圆教的圆满的智慧角度看,又叫无作四谛。


图片


藏教的生灭四谛

“藏教即声缘乘法,根性是三界内的钝根众生。”


藏教讲的四谛是生灭的四谛。比如说苦谛,“苦谛,则生、异、灭三相无常迁流。”苦是因为什么?因为有生,有变异,有灭,这三相无常迁流。我们人就是这样生老病死,地球的成住坏空也是如此,都是生、异、灭这三相无常的迁流。


“集谛,则贪、瞋、痴、等分(贪瞋痴三种都有,叫等分)烦恼,扰浊内心。”因为这些烦恼占据内心,智慧就不得显发。那佛说八万四千法就是为了度这些:两万一千法对治贪,两万一千法对治瞋,两万一千法对治痴,还有两万一千法对治贪嗔痴的等分。


“道谛,则以戒、定、慧三学,对治贪、瞋、痴、等分烦恼。”


“灭谛,则灭尽三界因果,证得偏空法性。”


“这苦、集、灭、道四谛,都是有为之法。苦、集二谛生,则道、灭二谛灭”, 如果你是在“苦”、“集”的状态里,那“道”和“灭”就跟你没有关系。你既不知“道”为何物,更不知“灭”是何物。“道、灭二谛生,则苦、集二谛灭。所以叫做生灭四谛。”如果“道”和“灭”二谛你已经修了,那“苦”和“集”这二谛就可以破除,所以叫“生灭四谛”。


这就是势不两立的,此有则彼无。就是说,如果功德的生起了,那低级的、轮回的法就会灭掉。我们一般的认识就停留在这里,包括佛陀三转四谛法轮,我们基本上都是从声闻乘的角度来理解的。


图片


“三转四谛法轮”,就是佛陀初到鹿野苑,为五比丘三次转四谛法轮。守培法师(1884-1955,民国十大法师之一)在《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里面有具体的解释。


“初示转云: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这是佛陀初转四谛法轮对五比丘讲的内容,憍陈如尊者就在这时证圣果了。


佛陀第二次再说,“二劝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当然佛陀在讲这些的时候,不会像文字总结的这么对称,比如讲“此是道”的时候,佛陀肯定详细讲了道是什么。那当弟子领会到“此是道”的时候,实际上他当下就可以证圣果。所以在“二劝转”的时候,在佛陀详细讲解这些内容的时候,又有位比丘证圣果了。


那三转四谛法轮的时候,“三证转: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此是灭,我已证,不复更证;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佛陀重复讲这个道理,更是带着“我自己是怎么来印证的”,就有可能讲得更细腻了。当佛陀对苦、对集、对灭、对道更深一步地来讲的时候,余下的比丘就全部证得了圣果。所以这五位比丘,祂们证得圣果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图片


我们现在是提纲挈领地讲,好像就走过场似的,实际上我们真正的修行不能这样的。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佛弟子,对这个苦要深入地去观察,对于苦的逼迫性,要身心灵全方位地去感受它的危害,那对这个苦的因,我们才会真正地去认知它,很认真地去断它。对于苦的过患、这个果,如果没有生强烈的厌离的话,那我们对苦的因的感召,就总是舍不得下手,总是好像“算了算了”,就苟且地过去了,你就断不掉了。


所以在修的时候,像有些法师就把这个细致地去讲,那文字记下来的话,那个书也很厚的。但是我们人就是这样,一看到厚的书就没兴趣了,就不愿意往里看。实际上最殊胜的是什么?就是碰到了这样的法师,他把自己对法的领悟跟大家分享,带领我们一起学习。


在这个讲述的过程当中,在我们将心比心的过程当中,在用我们的生命经验去感悟的过程当中,你就会真正地生起:此是苦,它是逼迫性的。就不是说就这几个文字而已。这时候在你的生命里,就真正地感受到:此是苦啊,真是苦啊!


所以我们读这些的时候,眼睛读了,要到心里面去。这不是就那么简单的。这三个字、三个字,祂的内涵是我们要深入到里面去的。


图片


通教的无生四谛

“通教,钝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后别、圆,通前通后故,名通教。”


从通教的智慧来看四谛,那就不是前面藏教的生灭四谛了,而是无生的四谛。为什么无生呢?因为苦它是因集谛而来的,集的种种因缘和合变成了苦的逼迫的结果。所以这个苦,它是因缘所生法,正因为是因缘所生法,所以这个苦它当下就是无生的,就是无性的,无性的所以就是空的,所以观一切法无不是因缘所生,无不是“无幻无化,当体无生”,这便是无生的意义。


所以在通教的智慧里,这四谛都是无生的。“三界二十五有依正二报,逼恼身心,这是苦义。通教便是说明这三界二十五有依正二报,犹如幻化,非是实有,当体即空。既然是空,当然就不能逼恼身心。” 一个人有了这个智慧后,他的身心就会顿然地得到一种解脱,“这便是生死即涅槃”,所以苦的逼迫性都会消失掉,“所以说‘苦无逼迫相’”。拥有这种智慧的人,哪怕就是面对苦,心态也不一样。


就像发烧,这个发烧也是因缘法,只不过就是一种表现。当你的心不被发烧所击倒的时候,当你的心还有智慧去看着它,这种发烧对你的苦的逼迫性就不存在了,你甚至还能够有一种法喜。


图片


所以有一位法师也比过一个例子,有一个人,本来走在坎坷的路上,心里面老是觉得,你看,我们这么穷,水泥路都没有,还是这个石子路,高低不平,走在上面那么硌脚;总觉得苦呀,穷呀,这个穷山僻壤,我什么时候能离开?忽然一天走在上面想,城市里面还要去健身房,还要脚底按摩,我这不就是脚底按摩嘛?他顿然就没有什么苦的觉受了,走在上面哼着小曲特别享受。这就是,当你的心超越这个相的时候,所谓的苦,感觉还是这样的感觉,石子还是硌着你的脚,但是它不具有苦的逼迫性了,你还享受它呢。


“见、思二惑,能起善恶诸业,惑、业和合,能招集生死,这是集义。”


图片


这个生死从哪儿来的?我们说贪嗔痴是“发动机”,“依惑造业”,实际上贪里面也有痴分,嗔里面也有痴分。总的贪嗔痴形成了个“三缸发动机”,造了业,然后它的轨迹和合就变成了生死轮回,这就是“集义”。


“通教便是说明这见、思二惑,善、恶诸业,皆由因缘所生;因缘所生之法,本无自性,全体是空;既全体是空,空之与空,也就无所谓和合”,就像是零加零还是等于零。


所以有的人说,释迦佛陀在菩提树下悟得什么了?就四个字:“缘起性空”。当观到一切法空无自性,都是因缘和合的时候,这个真理的尺子,你一量过去,所有的三界二十五有,乃至见、思二惑都可以被断掉。“这便是烦恼即菩提,所以说‘集无和合相’。”


“三十七道品,能对治生死、烦恼,这是道义。生死是苦,烦恼是集,所对治的苦、集本空,能对治的道谛,也本来是空,空之与空,岂复有二,所以说‘道不二相’。”


图片


这就是说,用通教的智慧来看苦,苦无逼迫相;用通教的智慧看集,集无和合相;乃至能对治苦、集的道谛,这个道也是不二的相。


“生死、烦恼,悉皆灭尽,这是灭义。今生死、烦恼本来是空,空便无生”,这里面,我们读的人,你光看文字就那么滑过去,这不会产生什么功德的。你要把这个变成内在生命的智慧。这个空,你真的生起了空的智慧吗?你如果有空的智慧,这个智慧就像X光一样,你可以穿透任何相,可以解构任何相。


所以《金刚经》里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果真具有这种智慧的时候,你就能穿透诸相它是非相的,一切显现皆是因缘的,所以显现是假的。所以我们天台宗里面才会说空的智慧、假的智慧,然后非空非假、即空即假,这种中观的智慧。


天台智者大师所立之天台三观,乃天台宗之重要法门,为教义与实践之骨架。系对于一切存在作三种观法,即空观、假观、中观,称为“空假中三观”。


 (一)空观,又作从假入空观、二谛观。空者,离性离相之义。谓观一念之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称之为空。由观一念空之故,而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此因空、假、中三观能荡除三惑之相,以空观荡除见思之相,以假观荡除尘沙之相,以中观荡除无明之相,三相皆荡,即毕竟空,是为空观。简言之,自世俗常识之立场(假),进入宗教立场之真理(空),是为空观。


(二)假观,又作从空入假观、平等观。假者,无法不备之义。谓观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诸法,称之为假。由观一念假之故,而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不假。此因空、假、中三观皆能立法,以空观立真谛之法,以假观立俗谛之法,以中观立中谛之法,三法皆立,即为妙假,是为假观。简言之,不停滞于“空”,而进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是为假观。


(三)中观,又作中道第一义谛观。中即中正,泯绝二边对待之义。谓观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称之为中。由观一念中之故,而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此因空、假、中三观皆能泯绝对待,言空则空外无法,言假则假外无法,言中则中外无法,三者皆绝待,即为圆中,是为中观。简言之,不执空观、不执假观,空假圆融之大悲菩萨行,是为中道观。


我们如果是佛弟子、修行人,就不能像读书人一样地去读这个“空”,这个空是具有智慧的一种照见。这个无生是什么?如果我们从修行的角度看到“无生”在生命里所发生的,你真的会身心迥脱,不是光嘴里读一下。“既无有生,何处有灭”,这个时候就无始无终,无来无去了,那个如如的体性就会现前了,你会彻见法界的这种如如之性,“所以说‘灭无生相’”。


图片


别教的无量四谛

前面讲了通教的智慧,我们再上一层楼——别教。“别教是三界外菩萨所修的法门。”


那你要不要推说:我是凡夫,这个三界外菩萨所修的法门,我不看了?这是一种愚昧的傲慢。我们要恭敬,要有一种惭愧心,但是呢,同时也要直下承当。我们是佛弟子,佛把这些福德智慧倾囊相授,我们一边惭愧,一边要无漏地去承接,虔诚地去顶礼。


“四谛有无量相,是菩萨法,非是声闻、缘觉所知,叫做‘无量四谛’。”四谛有无量相,这个无量相就好像我们说的“地藏”,请问心地宝藏是有量还是无量?无量。


那在无量四谛里看苦的时候,苦有无量相。“如地狱一界,便有八寒八热、十六游增、一百八狱、乃至八万四千鬲子地狱,一一狱中,受苦形状,亦复多种”,哪怕就是其中的一个地狱,受苦的情形、感受,也是无量无边的。


“只是地狱一界,尚有无量苦痛,何况饿鬼、畜生十法界诸苦(诸佛无苦,以众生之苦为苦),所以说‘苦有无量相,十法界不同故’。”


“苦有无量相”,除了地狱的苦是无量的,饿鬼的苦是不是无量的?罗刹的苦是不是无量的?我们人道是不是?也是无量的。


图片


所以我常想,出去搬个石头,下面就一窝蚂蚁,这五台山这么大,这多少窝蚂蚁啊!牛那么大,好像还能数得过来,那蚂蚁你数得过来吗?旁生道就这么一个蚂蚁就是无量的,更何况旁生有多少种啊!所以旁生道的苦是无量的,人道的苦是无量的,天道的苦也是无量的。


“集有无量相,但论见惑”,“集”里面就是一个见惑,“便有单四见、复四见、具足四见、六十二见、一百八见,一一见皆有八十八使,只是见惑已自无量,何况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天台宗就界内、界外之惑所分之见思、尘沙、无明等三惑。


 (一)见思惑,见惑与思惑之并称。见惑,乃意根对法尘所起之诸邪见,即迷于推度三世道理之烦恼;思惑,乃眼耳鼻舌身五根,贪爱色声香味触五尘,而起之想着,即迷于现在事理之烦恼。


此见思惑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共断,故称通惑。由此招感三界之生死,故为界内之惑,须以空观对治之。


(二)尘沙惑,迷于界内外恒沙尘数之法所起之惑障,称为尘沙惑。菩萨断除见思惑后,易着于空观,而未能进一步了知众生之尘沙惑,及对治教化之方法,故此惑又称著空惑,能妨碍菩萨出假利生,化度众生。又此惑为菩萨所断,故又称别惑,通于界内外,须以假观破之。


(三)无明惑,于一切法无所明了,故称无明。即迷于中道第一义谛之烦恼。此惑乃业识之种子、烦恼之根本,声闻、缘觉不知其名,属界外之惑,唯在大乘菩萨,定慧双修,万行具足,方断此惑,故又称别惑。须以中观破之。


图片


这里不仅仅起了个名字,“六十二见”、“一百八见”,实际上每一个见里面都是无量的。所以智慧越高,是不是照见得越细?“所以说:‘集有无量相,五住烦恼(见一切住地为见惑,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无色爱住地为思惑,他人分上的见思惑,为尘沙惑,无明住地为无明惑,五住即是三惑,只开合不同而已)不同故。’”总的来说这五住烦恼,每一住也是无量的,这里只不过是略称不同。


“道有无量相,如大小二乘,偏、圆、权、实,各有八万四千法门。一佛的法门,已如恒沙之多,何况十方诸佛的法门,所以说,‘道有无量相,恒沙佛法不同故。”


一尊佛的法门,就如恒河沙之多。所以经典里常常提到,“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就是佛一句话说出去,实际上都不仅仅是一句话,祂还有在不同众生的心识里所产生的作用,就是无量的法的功能性呈现在无量的众生身上。


图片


一尊佛说的法是无量的,那更何况无量的佛。所以这个“道”,“道”就是总相,就是佛所说的法,这个道也是无量的。


“灭有无量相,法门既已无量,由法门所趣入的指归,也是无量,所以说,‘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就像印光大师说,“生者工夫功德,各有无量无边之差别,其往生品位,亦有无量无边之不同。言九品者,不过略指大纲耳。”(《文钞续编卷上·复念佛居士书》)


好,这个别教,三界外菩萨所修的法门。请问菩萨能不能做到以一身度无量众生?可不可以一身现无量的手眼?都可以啊。这就是菩萨具有的智慧,祂的功德。


——缅甸三藏法师东达拉长老讲解

曾国兴居士翻译

三参法师于五台山古文殊寺

安居期间领众学习



图片


古文殊寺简介

古文殊寺佛像随喜

古文殊寺原创短片合集

文殊菩萨智慧灯共修活动通启

在这里的每一天,每一滴汗水,都有意义

【清凉剧场】当丰干禅师遇到文殊菩萨

听寒山诗|这八句,是佛门各宗各派的精华,是东方文化的精华

这句我们每天诵的,是佛陀对世间最后的教诫

观世音菩萨为什么有千手千眼?

般若的智慧就是接受一切,看破一切,超越一切

【清凉福城】超越分别心的信心


扫码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苦集灭道,在我们和菩萨眼里差别在哪里?——七不退法第五
· 【农历七月孝亲报恩月特辑】如何利益历代祖先历生父母?
· 多闻与精进,是修行人该有的状态 | 诸比丘七不退法第三组(中续)
· 悟公上人 | 因果不能错
· 善良,是心灵的指南针
· 蕅益大师:佛以直心为入道之本
· 【中英双语】慧日法语甄选 |一场回不去的旅程
· 日诵净行品29愿——坐菩提座,心无所著
· 佛弟子要修持的七不退法第五组(四)——五台安居清凉法要
· 在圣地却打着生死轮回的妄想,造恶业也很厉害
· 涅槃,生命最安全的状态——七不退法第五组(四)
· 【安居法要】诸比丘七不退法之第三组(中)
· 悟公上人 | 如何念佛?
· 你对佛法有生起无上敬重之心吗?
· 微信公众平台
· 虚云老和尚:凡佛弟子无不发此誓愿
· 【中英双语】慧日法语甄选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什么?
· 佛弟子要修持的七不退法第五组(三)——五台安居清凉法要
· 把“我”砸掉,在火石电光中证得永恒
· 这八个字,就是修行人要做的事——七不退法第五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