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八个字,就是修行人要做的事——七不退法第五组(三)

2021-09-02 00:00:00 发布: 人气:3
图片



引  言


《正法念处经》云:“听法功德,于一切功德,最胜最上。”


2021年8月14日至21日,结夏安居最后一旬里,法师带领大众于大圣五台山古文殊寺学习佛陀涅槃前的重要教言——诸比丘之七不退法。


法语甘霖,沐浴身心;字字殷切,悲智深长。大众聚集一处,或思考,或欢喜,或赞叹,至深夜而不觉。


而今,我们将相关文字辑录成集,陆续发布。愿屏幕前的您,能于此聆正声、思佛德、入妙理、趣菩提,共得法喜。


图片


佛陀从拘邻村来到那陀村,居住在那坨村的繁耆迦精舍。佛陀在此宣说《法镜经》。


佛陀知道自己入般涅槃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所以又在繁耆迦精舍中对弟子们一再提到:“此为戒,此为定,此为慧。”这句话表述的是世间的戒定慧。而佛陀继续提到的是出世间方面的内容:依于“戒”所生起的定乃有多利益,这个“定”属于出世间的“定”;依于“定”所生起的慧乃有多利益,这个“慧”所指的是出世间的“慧”;依于“慧”所生起的心乃解脱诸漏,这个“心”依然指的是出世间的“心”。



图片

上图:圣地——灵鹫山


佛陀晚年住于王舍城灵鹫山时,摩揭陀王阿阇世想征伐邻国跋祗国,派大臣禹舍征询佛的意见,佛陀因此宣说了“诸王之七不退法”。


禹舍走后,佛陀向王舍城附近的比丘们宣说六组“诸比丘之七不退法”。依此“七不退法”,可令僧团兴盛而不衰退。


图片

上图:圣地——灵鹫山佛陀说法台


此后,佛陀在灵鹫山多次说法,然后离开王舍城,带着众弟子开始最后的游化。


“七不退法”今见于南传巴利文《大般涅槃经》最后的《诸佛入般涅槃论》。


南传巴利文《大般涅槃经》,收录于南传佛教三藏的《长部》(Dīgha Nikāya)之《大品》(Maha-Vagga),是记录佛陀入般涅槃前一年里的行历、教化以及涅槃前后情况最详细的一部经典。

图片
图片

七不退法——第五组(二)


第一:修无常想

第二:修无我想

第三:修不净想

第四:修过患想

第五:修断除想

第六:修离欲想

第七修灭想


图片


在第五组的无常、无我、不净、过患、断除、离欲、修灭七想中,前四想就相当于苦谛。苦谛从哪来?从集谛里来。所以知苦就要断集。


佛陀到娑婆世界来,第一个就让我们知道苦。我们从投胎一直到死,生老病死,没有一步是自己可以把控的,没有一个是真正快乐的。分的更细一点,“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真的是无量诸苦。


图片


“知”,因为佛陀降临到人间,我们才有了“知”的这个智慧的光明,否则我们是身在苦中不知苦。我们陷在这个低级的轮回游戏里,打得昏天黑地,乐此不疲。


所以,知道了这个苦,然后再断这个集。这个苦是哪里来的?这一切轮回法的苦,是固定不变的吗?不是的。它是有因缘的,是因为我们愚昧,我们不知道,我们制造了轮回业,所以才感受苦的果。


如果我们知道这是苦,是不好的,我不愿意干了,那你就可以断它这个集的因。因为苦的结果,也是因缘所生法,当改变因缘的时候,也就改变了苦的结果。


这个十二因缘,要顺十二因缘,逆十二因缘。“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就是如果把无明灭掉,轮回就推倒了。为什么佛教特别强调灭除无明?因为无明就是无知,无知愚昧就一定会造生死轮回业。


图片


当把愚昧破掉,变得有了智慧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会选择轮回、选择痛苦的,都会选择解脱、选择快乐。智慧来了,就像光明来了黑暗就没了。所以“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一个一个全部像骨牌一样就推倒了。


佛陀教我们一个窍门——听经闻法开智慧,智慧一开你就会有选择了。有了合理的选择之后,当你选无漏法的时候,选解脱法的时候,轮回已经拿你没办法了。


我们师父就常说一句话,“唯有念佛人,阎王管不得”。你要没学佛还需要阎王管吗?不用的,你是自投罗网。但你学佛了,念佛了,阎王想管都管不了,因为不是一条道上的人了。所以皈依佛,我们说“体解大道,发无上心”,你就整个从轮回的密闭空间里,打出了一条路。


“知苦断集”,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等于把轮回搁置到边上了。然后,“慕灭修道”。这八个字,就把佛陀来到人间干的事,都总结了。


一个来讲这个话题的人,他必须是这个话题的实践者。就像我们吃素了,有的人来劝,“哎呦吃素不好的”,我们就可以很冷静地跟他说,我吃过肉的,就是因为知道吃肉不好,所以才不吃肉,吃素。


图片


佛陀也是这样,到人间来投胎,成长于人间,被这个轮回的体系逼迫,然后苦苦地思索,痛苦地选择,最后再挣脱它。这一步步祂都体会过,所以最有发言权。


佛陀曾经是有家庭的人,是储君,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人,你没享过的福祂享过,没拥有的权力祂拥有,你渴望的一切祂都有。祂不是说受苦了,消极绝望了,才出离,祂是积极地挑战命运。


所以普通人在烧香的时候,我们有一句话说:“你求的正是释迦牟尼佛抛弃的东西。”佛陀要给你的,才是你真正需要的,祂来不是来满足你的贪欲,而是怎么灭除你的贪欲,给你开辟一条崭新的无苦的路。


有个俗语叫“量大福大”。你拥有的财富只是你的福报的外显,也就是说,你内在的福报兑现出来,就是你外在拥有的福报。


图片


我们说一句“阿弥陀佛”是万病总治的阿伽陀药,没福报的增加福报,有业障的消除业障,没智慧的增长智慧。从生死趋于不生不死,在轮回上让你轮回的盛事圆满,在出世间上也让你获得圆满。


一个念佛的人,请问护法神多不多?你爸爸妈妈会念佛了,你高兴不高兴?我们一个人念佛了,护法天神都会高兴,因为他们都是佛弟子。当我们成为佛弟子,就特别希望自己的亲戚朋友都能念佛,他给你再好的礼物你都看不上,他会念佛了你最高兴。


我们学佛的时候,天地一切善神都罩着我们,都保佑我们。所以只要一皈依三宝,三十六位天大将军,各领很多天兵天将,然后昼夜六时,不管你在哪儿,全方位保护。他们的职责都不一样,有的从空间上保护,有的从精神上保护,有的从生理上保护,遣除我们生命里的各种危机,各种违缘。


图片

悟公上人墨宝:梵文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像咒语里很多都是天将的名字,你一念他的名字,就会得到他的护佑。因为像世间的疾病、瘟疫,并不是无序的,它是有管理的。你怕疾疫,那你只要提它管理者的名字就行了。所以在佛教的眼里,这个错综无序的世界都是可以变得有序的。


凡夫看世界,世界是无序的,所以凡夫的受用也是痛苦的。但从智慧者的眼睛里看,一切都是有序的,甚至连凡夫当下的体性都是清净的。乃至那所谓的苦,也不是一定的。烦恼难道是一定的吗?在智慧者眼睛里看烦恼,它当下的体性就是智慧的体性,所以叫“烦恼即菩提”。


图片


我们所受用的这个正报和依报,实际上是由我们的智慧决定的。我们老研究“我”,我怎么样,我的这个环境怎么样,世界怎么样,其实这些是恒常的吗?我比个例子,大家都做过梦吧?梦里面有你,有梦境吧?那如果我们这一大批人在这做梦,然后分析有我无我,有境界无境界,人我法我,分析了老半天,结果打个激灵醒了,醒了之后,请问梦里的环境还存在吗?就不存在了。


我们的轮回就像一场梦境一样。所以“佛陀”,“Buddha”,就是“觉者”的意思。


我们现在所有的这些世间法,各种各样的学问,各种各样的知识,就像在梦里面学。学习管理梦,管理梦里的我,管理梦里的境界,管理梦里的老虎、蛇。把老虎锁在笼子里,把蛇的牙拔掉,然后拼命地想制造一个安定、安全的环境。后来梦醒过来才发现,梦里我的角色和梦里所有的一切,实际上都是我们心意识变出来的。


所以这也属于无我观里面的一个。修离欲想就是对苦难轮回的一种出离。那怎么出离,出离到哪儿呢?你凭借着什么,有什么跳板才能出离?那就是要踏在寂灭、涅槃的土地上。


图片


我们《心经》的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智慧的体性,照见万法皆空的智慧。这是我们生命的立足点。依着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实际上就是把轮回这个定时炸弹的引爆机关给解除了。一解除,虽然有炸药,它不会爆炸了。这就是“度一切苦厄”。


前面我们学的七觉支,“觉支”就是般若波罗蜜多,空性的智慧。只不过这个空性智慧的话,在世间的禅定里,它是离欲的力量;如果是声闻的,那还是属于偏空的智慧,偏空的空性。它就像月亮一样的,对于不同的修行者,有的是现月牙的状态,有的是现月圆的状态。所以空性的圆满与否决定了一个修行者的状态。修证越圆满,对治得就越有效。


佛菩萨同样也是生命,但祂不单单已经从苦里出离了,反过来还有能力,把我们一个一个从苦里扶出来。所以有人问佛菩萨是谁,我说佛菩萨是“逆行者”。我们凡夫是在火宅里,受火逼迫的人,而那些救火队员,那些好人,他们是从安全的世界来到火里面,帮助我们脱身的人。那他们为什么能救我们?因为他们也受困过。


图片


像观音菩萨,祂在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但是我们释迦佛陀在介绍观音菩萨时说到,祂是怎么到极乐世界的?祂也是从我们这个世界修出去的。观音菩萨也是从娑婆世界毕业出去的,虽然到了极乐世界留学,再回过来到这个娑婆世界。所以娑婆众生与观音菩萨有大因缘。祂为什么救我们?因为祂了解这个世界,了解我们这些“亲戚”。那我们有了这个离欲的踏板之后,就能最终实现离苦的状态,这就叫修灭想。


修灭也是一种灭苦的方法,它可以灭苦的结果。就是说第五个修断除想,实际上是集谛的,苦是从集里来的,要想灭苦,就要断集。然后要慕灭就要修道,最终证得涅槃。


所以就是这八个字: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缅甸三藏法师东达拉长老讲解

曾国兴居士翻译

三参法师于五台山古文殊寺

安居期间领众学习


图片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回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扫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击二维码关注

佛教慧日微信平台



相关文章
· 【安居法要】诸比丘七不退法之第三组(上)
· 悟公上人 | 一心不乱地持佛名号
· 岂有二文殊?
· 【中英双语】慧日法语甄选 | 学佛就是学智慧
· 日诵净行品28愿——开敷善法,见真实相
· 佛弟子要修持的七不退法第五组(二)——五台安居清凉法要
· 【清凉剧场】当丰干禅师遇到文殊菩萨
· 如何观修——灭苦之道|七不退法第五组(二)
· 悟公上人 | 人有五难,应当一心一意修行
· 【安居法要】诸比丘七不退法之第二组
· 智者大师 |《六妙门》连载(一)
· 佛弟子要修持的七不退法第五组(一)——五台安居清凉法要
· 龙树菩萨圣诞〡他入龙宫得《华严经》,宣深法义建大法幢,成就早被佛陀授记
· 听寒山诗|这八句,是佛门各宗各派的精华,是东方文化的精华
· 我们为什么苦——七不退法第五组(一)
· 恭迎“八宗共祖”龙树菩萨圣诞!愿众生开佛知见、智慧如海!
· 【安居法要】诸比丘七不退法之第一组
· 悟公上人 | 信愿行的行,有正行和助行(下)
· 【悟道法师净土精要】漫谈“一心念佛”(二)
· 【中韩双语】慧日法语甄选 | 我们生命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