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智者大师
六
妙
门
六妙门者。盖是内行之根本。三乘得道之要迳。故释迦初诣道树。跏趺坐草。内思安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因此万行开发。降魔成道。当知佛为物轨示迹若斯。三乘正士。岂不同游此路。
所言六者。即是数法。约数明禅。故言六也。如佛或约一数辩禅。所谓一行三昧。或约二数。谓一止。二观。或约三数。谓三三昧。或约四数。所谓四禅。或约五数。谓五门禅。或约六数。谓六妙门。或约七数。谓七依定。或约八数。谓八背舍。或约九数。谓九次第定。或约十数。谓十禅支。
如是等。乃至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诸三昧门。悉是约数说诸禅也。虽数有多少。穷其法相。莫不悉相收摄。以众生机悟不同故。有增减之数分别利物。今言六者。即是约数法而标章也。妙者其意乃多。若论正意。即是灭谛涅槃。故灭四行中。言灭止妙离。涅槃非断非常。有而难契。无而易得。故言妙也。六法能通。故名为门。门虽有六。会妙不殊故经言泥洹真法宝。众生从种种门入。此则通释六妙门之大意也。
六妙门大意有十:
第一历别对诸禅六妙门
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门
第三随便宜六妙门
第四随对治六妙门
第五相摄六妙门
第六通别六妙门
第七旋转六妙门
第八观心六妙门
第九圆观六妙门
第十证相六妙门
释第一历别对诸禅定明六妙门
(即为六意)
一者依数为妙门
行者因数息故。即能出生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若于最后非非想定。能觉知非是涅槃。是人必定得三乘道。何以故。此定阴界入和合故有。虚诳不实。虽无粗烦恼。而亦成就十种细烦恼。知已破折不住不着。心得解脱。即证三乘涅槃故。此义如须跋陀罗。佛教断非非想处惑。即便获得阿罗汉果。数为妙门。意在于此也。
二者随为妙门者
行者因随息故。即能出生十六特胜。所谓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诸身行。六心受喜。七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舍。云何观弃舍。此观破非想处惑。所以者何。凡夫修非想时。观有常处如痛如疮。观无想处如痴也。第一妙定名曰非想。作是念已。即弃舍有想无想。名非有想非无想。故知非想即是两舍之义。今佛弟子观行破折。义如前说。是故深观弃舍。不着非想能得涅槃。随为妙门。意在此也。
三者止为妙门者
行者因止心故。即便次第发五轮禅。一者地轮三昧。即未到地。二者水轮三昧。即是种种诸禅定善根发也。三者虚空轮三昧。即五方便人觉因缘无性如虚空。
四者金沙轮三昧
即是见思解脱。无着正慧如金沙也。五者金刚轮三昧。即是第九无碍道。能断三界结使。永尽无余。证尽智无生智入涅槃。止为妙门。意在此也。四者观为妙门者。行者因修观故。即能出生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九次第定。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练禅。十四变化心。三明。六通。及八解脱。得灭受想。即入涅槃。观为妙门。意在此也。
五者还为妙门者
行者若用慧行。善巧破析。返本还源。是时即便出生空无想无作。三十七品。四谛。十二因缘。中道正观。因此得入涅槃。还为妙门。意在此也。
六者净为妙门者
行者若能体识一切诸法本性清净。即便获得自性禅也。得此禅故。二乘之人。定证涅槃。若是菩萨。入铁轮位。具十信心。修行不止。即便出生九种大禅。所谓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禅。菩萨依是禅故。得大菩提果。已得今得当得。净为妙门。意在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