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鬘经》里讲,“凡夫众生于五阴法起颠倒想,谓无常常想,苦有乐想,无我我想,不净净想”。
把无常的当成常的,把苦的当成乐的,把无我的当成有我的,把不净的当成净的。这四种错误的判断,四种颠倒,是导致我们生命苦难结局的真正原因。
那么,“能断除这四种颠倒的对治法,就是声闻缘觉的四念处,以观慧为体,观慧之力令正念安住在所观之处,名为念住。”佛教讲的四念处就是“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受是苦,观身不净”。
我们第一个说“观心无常”。“若能了知分别心,刹那刹那生灭无常,即可对治常执”。这个很简单,擒贼先擒王嘛。你先不要说世界是不是常的,身体是不是常的,你就看你的心是常的还是无常的?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特别想拥有某样东西,挖空心思,一旦真的拥有了之后,马上就觉得无所谓了。所以,如果连根本的这个心都是无常的,那你说其它的呢?
“心,是指攀缘尘境的分别心。观察缘境而生的分别心,念念生灭不住”。这个心的变化,有时候跟我们面对的外在的对境,是相互的一种关系。心会变化,外在的境也会变化,所以我们的这个心也是在这种缘境当中念念都生灭不住的。
这个心不是你的,心也是无常的。大海能说那个波浪是大海的吗?波浪只是一种形象,它分分秒秒也是具有无常性的。我们的心就如那个波澜一样,如果你不去照见心的无常性,就不会驱动我们从心里再去分别这个识,心法和心所法,然后拣择心里面比较固定的,比较永恒的属性。
我师父就跟我说:“念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即是不生不灭法。”他还比喻,“这是在垃圾里找金子”。在生灭当中去找这个不生不灭的,你择法,择、择、择,择到真正可以皈依的。
下面,“观法无我:若了知一切法无自性,即可对治我执。”“法,指身、受、心之外的一切法,观察诸法无有自主、自在之性”。为什么一切法无自性?因为一切法不自成体系,一切法都仰赖因缘。这就是互相的辩证关系。一切法本身是没有固定相的,也就是当因缘变,它的这个相就变。
这也就知道,所谓的“我”是什么?实际上只是一个模糊的总称。我们不去观察,不去仔细分析的时候,就觉得我的这个生命是我,这个世界是我所,我的正报依报嘛。但是你当仔细地用佛的智慧去观照的时候就会发现不一样了。
“观受是苦:若能了知一切感受都是痛苦,即可对治乐执。”“受,指苦、乐、不苦不乐这三种感受。审细观察苦受是苦苦,乐受是坏苦,舍受是行苦。由此观世间全无安乐,唯是苦性”。
这又是一个常识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痛苦的时候,这种身心的痛苦感受就叫苦苦;也都有快乐的时候,但快乐会消失,这消失的过程就称为坏苦;平时不苦不乐就叫行苦,它会迁流变化,所以也必定要遭苦。
什么是苦?就是逼迫性。只要我们的生命还在凡夫的状态,在低级的愚昧的状态,不管主观上愿不愿意,这个苦都会像牢笼一样包围着我们。
这种结果对凡夫而言就像定律一样。是由我们的凡夫性,我们的贪嗔痴的状态,甚至也是由我们的业报所决定的。好像在生死流转中,你就是对应于这个座位的,你就是要坐在这种生命状态里的。
所以佛陀说出来的这个叫“苦谛”。谛就是真理。只要你是凡夫,必然受苦的逼迫;你不想受这个逼迫,就必须规避我执我见,提升自己的见地。
我们如果知道了这个,就会越加地珍惜佛陀的教导。佛陀通过什么来救我们?实际上就是通过改变我们的世界观,破除我们的愚昧,提升我们的智慧。
下面,“观身不净:若能了知有漏身不净,即可对治净执。”“观察身体是由惑业力而来,起初业识入胎,与父母精血和合而成为身体的最初位。因此,从起因和体性上观察,确实是不清净的。而且从现象上观察,也只是三十六种不净物的和合物,内外都是污秽不净”。
■ 甲二、正分 分二:一、显示观修次第;二、教诫持续观修■ 乙一、显示观修次第 分三:一、一个周期;二、再度循环;三、每节回向■ 丙一、一个周期 分四:一、多体观;二、无常观;三、苦观;四、无我观
由如理作意破除非理作意。
1.非理作意:
有漏第一定律:
一切器情万法都是多分性
■ 丁一、多体观 分三:一、不净观;二、界差别观;三、蕴差别观
■ 戊一、不净观 分二:一、粗分解观;二、细析空观
■ 己一、粗分解观
首先,将自己贪爱的对象或者任意一人,以心观想在面前。如同尸陀林中分解尸体般,从其右眼开始,分成皮、肉、骨骼、内脏、秽物等,各自摆放一堆,对这些需要明见“此是此,彼是彼”而观想。
(一) 分解排列
“首先……各自摆放一堆”
1.观所缘
面前观想所贪之人或自己等。
2.分解
方法:用第六意识解剖其身体,分成三十六种不净物。
譬喻:解剖尸体,屠夫宰猪。
三十六种不净物: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溺、垢、汗;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
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藏、赤痰、白痰。
3.摆放第一处皮:薄皮、厚皮等;
第五处垢腻等:大便、小便、眼屎、唾液、垢、汗等。
(二) 确认相状“对这些……而观想”
清晰见到每种不净物的形状、颜色、气味、质地等。
(三) 反问自心
观察每一种不净物,反问自心是否生贪?
(四) 认识不净
一整体身=三十六种不净物
第一步:有次序地分解排列
分解:将身体解剖成三十六种不净物。
排列:第一处皮,第二处肉,第三处骨,第四处脏腑,第五处垢腻等。
观修2分钟。
第二步:非常清楚地确认相状
观修1分钟。
第三步:问自己,对于这每一种东西生贪吗?
观修1分钟。
第四步:认识到除了这些不净物之外,没有别的身体
观修1分钟。
■ 己二、细析空观
三十多种不净物中,每一种都以分别念逐渐分解,一直分到极微尘为止,
首先,将自己贪爱的对象或者任意一人,以心观想在面前。如同尸陀林中分解尸体般,从其右眼开始,分成皮、肉、骨骼、内脏、秽物等,各自摆放一堆,对这些需要明见“此是此,彼是彼”而观想。
这个里面就讲到,我们此生的第一刹那,业识投胎时,是由着业力,仰赖着父母的精血和合,不是依着智慧入胎的。释迦牟尼佛来入胎时,是骑大白象,从摩耶夫人的右胁入。我们凡人就不一样了,看到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如果贪爱爸爸,就会变成女的,贪爱妈妈,就会变成男的。佛教把这个讲得很清楚。
所以现实当中,懂得这个道理了,往往就能善加运用。有时候,妈妈带着女儿来信佛了,爸爸不信,我就跟她女儿说:“你爸爸的任务交给你去完成啊。”因为爸爸往往听女儿的。那我们男的,往往有什么心里话就跟妈妈说,不会跟爸爸说的。这就是一种业缘。
这种业识,不是智慧,是一种错误的判定。只有佛陀是以智慧安排好怎么入胎的,我们众生不是的,是随着业力,像漂流瓶一样,飘到哪儿是哪儿。
这个业报身,佛陀在《入胎经》里告诉我们,它从内到外就是一个“大虫聚”。说得不好听一点,就像一个移动的厕所呀。再脏的器物都能洗干净,我们这个身体是洗不干净的。对这个如果了知之后,能对治我们的贪欲,特别是男女欲望。
我们观察别人的不清净,不如观察自己的不清净。自己生贪欲的时候,观自己不清净,容易让一个人冷静下来,荷尔蒙的分泌会趋于平缓。
佛陀讲身体这个“大虫聚”,是以祂彻见的智慧去描述的。但实际上我们很难想象。对我们来说,死亡之后的不净观是比较直观的。上座部的出家人修不净观时,就会领回一个尸体,对面坐着,一天天观察尸体发生的变化。
一个尸体放在那里,不单单难看,还有尸臭味啊!人只要一断气,血液凝结,皮肤的颜色就开始变化。然后脏腑里,免疫系统停止工作后,微生物族群就拼命地膨胀,大量地繁殖,成几何倍地往上翻,迅速地蚕食这个身体。这个时候,尸体就会腐烂变质,然后口、鼻就会有臭味出来,大小便也会失禁。所以人死后几天之内就必须埋到土里或者火化。
像老年人,肌体衰弱了之后,连流出的脂肪都是老年味。因为你身体弱了,身上的微生物就强了,你分泌出来的油脂,它们就会迅速地分解,马上你身上就会发出那种味道来。那种气味实际上就是它们在那里吃喝玩乐发出的味道。
所以,从业识入胎,就决定我们的这个身体,精神层面是不清净的,肉体也是不清净的。那佛菩萨不是这样的,佛菩萨的精神世界是智慧的,身体是金刚体性,祂从里到外都是清净的。
所谓观身不净,也就是对这个业报身,你要有一种智慧的审视。你说,“我喜欢这辆车,我就赖在这车里了”,但这辆车是你吗?你知道这车有种种的过患吗?讲身的36种不净,就是在告诉你这车有36种不安全一样的。你要能放弃这个车,你就能获得安全。如果不放弃,对这个业报身没有一个明智的认知,一味执着,就会占去你此生所有的精力,然后继续愚昧地造下一世轮回的业。
我们要能终止这个程序,发现我现在这个肉体,是不究竟的,是有漏的,是苦的,是不清净的,那就可以把我的精力,我的智慧,我的这个生命力,用在终止这一个不好的程序,然后启发一个新的、向上的程序上。
我们这个业报身虽然是有漏的,但是我们学了佛法,得到了智慧启迪之后,用这个有漏的身可以造无漏的功德。然后以无漏的功德法财,再做我们的生命资粮,换得我们更高的生命结果。这是非常现实的一条道路,修行就是这样。
所以人生想快乐,想幸福,里面还是有一个错综复杂的体系的。我有时候也提醒大家,“想快乐是本能,但得到快乐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前面讲的这四种过患,”无常常想,苦有乐想,无我我想,不净净想”,我们了解得越多越透彻,就越有智慧避开这些陷阱,走上灭苦之道。
——缅甸三藏法师东达拉长老讲解
曾国兴居士翻译
三参法师于五台山古文殊寺
安居期间领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