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要修持的七不退法第五组(四)——五台安居清凉法要

2021-09-03 00:52:00 发布: 人气:4
图片



引  言



《正法念处经》云:“听法功德,于一切功德,最胜最上。”


2021年8月14日至21日,结夏安居最后一旬里,法师带领大众于大圣五台山古文殊寺学习佛陀涅槃前的重要教言——诸比丘之七不退法。


法语甘霖,沐浴身心;字字殷切,悲智深长。大众聚集一处,或思考,或欢喜,或赞叹,至深夜而不觉。


而今,我们将相关文字辑录成集,陆续发布。愿屏幕前的您,能于此聆正声、思佛德、入妙理、趣菩提,共得法喜。


图片


佛陀从那陀村继续前往毗舍离城,居住于毗舍离城菴婆婆梨园,对弟子们宣说“四念处”。佛陀在菴婆婆梨园当中知道自己入般涅槃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所以在这个地方一再地提到“此为戒,此为定,此为慧”,并继续叙述出世间的戒定慧。



图片

上图:圣地——灵鹫山


佛陀晚年住于王舍城灵鹫山时,摩揭陀王阿阇世想征伐邻国跋祗国,派大臣禹舍征询佛的意见,佛陀因此宣说了“诸王之七不退法”。


禹舍走后,佛陀向王舍城附近的比丘们宣说六组“诸比丘之七不退法”。依此“七不退法”,可令僧团兴盛而不衰退。


图片

上图:圣地——灵鹫山佛陀说法台


此后,佛陀在灵鹫山多次说法,然后离开王舍城,带着众弟子开始最后的游化。


“七不退法”今见于南传巴利文《大般涅槃经》最后的《诸佛入般涅槃论》。


南传巴利文《大般涅槃经》,收录于南传佛教三藏的《长部》(Dīgha Nikāya)之《大品》(Maha-Vagga),是记录佛陀入般涅槃前一年里的行历、教化以及涅槃前后情况最详细的一部经典。

图片
图片

七不退法——第五组(四)


第一:修无常想

第二:修无我想

第三:修不净想

第四:修过患想

第五:修断除想

第六:修离欲想

第七修灭想


图片


佛陀在人寿一百岁的时候来到人间,但祂却只活到八十岁,提前把人生的功课完成,然后把省下来的作为佛的福报,超越时空地让所有有缘者能够享受到。祂不单单以智慧来照耀我们的生命,还把祂生命的福报都补贴给我们这些弟子。


这就像一种优良的传统,每一尊佛来到人间都是如此。以后弥勒佛的时代,人的寿命是八万四千岁,但是弥勒佛活到八万岁的时候就入涅槃了。释迦牟尼佛把百分之二十的福报留给我们,提前完成了生命,这是祂示范好的。


图片


佛陀的每一步都是在圆满的智慧照耀下完成的。但祂最后为什么选择到拘尸那罗涅槃呢?佛陀弘法一生,拘尸那罗就像一个死角,影响力最小,徒弟最少。不像那十六个大国,每个皇帝都是佛陀的徒弟,举国的人民都是佛陀的徒弟。佛陀涅槃的时候,现场我们出家人就有六十多万将近七十万,在那个时代,这是多大的一个数量。但佛陀偏偏选了这个又偏僻影响力又小的地方去入涅槃。所以阿难尊者是有疑问的,“佛陀您为什么选这里?”


实际上佛陀是为了度祂生命当中最后的有缘人。这人叫须跋陀,一百多岁了,比佛陀年龄还大。他听说佛陀是来入灭的,就说,我修到现在心里还有很多疑问,我要赶快去请教佛陀,再不问,这世界上就没有人能解答我的问题了。


佛陀当天就要走了,他来了。所以阿难尊者很伤心,挡着,“佛陀现在很累,请不要打扰”。但佛陀听到了就说,“阿难啊,放他进来”。须跋陀就来到了佛陀面前。


图片


佛陀安详地回答他的问题,最后令他智慧打开,证法眼净。这时候须跋陀就祈求佛陀,能不能让我成为您最后的弟子?佛陀说了一句话,“善来比丘”,须跋陀就须发皆落,袈裟著身,然后迅速地证得圣果。这是佛陀的不可思议的功德力,我们现在的人没法想象的。


虽然证得了阿罗汉果,须跋陀心里也很悲伤,他对佛陀说,我刚拜了您做师父,您就要走了,请允许我走在您前面吧。于是他就一入定,先走了。这是佛陀入灭前最后度的一个弟子。


佛陀选择拘尸那城入灭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这里有一位香姓婆罗门,他是婆罗门里的一位老教授,曾经是八国太子的老师。这八国的太子当时已经是国王了,又都是佛陀的徒弟,所以佛一入灭,他们都带着兵马跑来抢佛舍利,准备打仗。这时作为皈依佛陀、听过佛陀教法的香姓婆罗门,就站出来说,我们都听过佛陀的教法,受过佛陀的教化,现在怎么能为了得到舍利而违背佛陀,自相残杀呢?这些国王听老师这样说,觉得很有道理。然后老教授又说,佛陀是我们大家的,佛陀的舍利,应该广布利益,均分给每一个国家,让大家回去建塔供养。就这样,这位香姓婆罗门最终化消了这场战祸。


图片


须跋陀是佛陀最后度的人,再来讲佛陀最先度的人。佛陀在菩提迦耶成道之后,迈步去鹿野苑五比丘的所在地。但是以往所有的佛成佛之后,前往初转法轮地,都是以神通的方式飞过去的。那佛陀为什么选择走过去呢?


图片


这里面又讲了一个因缘,因为佛陀知道在半路上有一个祼形外道跟祂有缘分。祂慢慢地走向那边,半路上祼形外道就遇到了佛。当他看到佛陀容光焕发,六根寂定,超然一切的仪态时,就生起了恭敬。但是这个祼形外道,自己也是智慧很大,很受人尊重的一个人。


他就问佛陀,您的老师是谁?您修的是什么法,得什么成就了啊?佛陀就跟他说,我成就的是自然智,无师智。讲这个的时候这位外道就不认可。他说,您传承都没有,老师都没有,自己怎么就能修成?因为这一点不能接受,所以虽然听到了佛陀的法,他还是离开了佛陀。


离开后,这位外道就到自己教化的区域里。其中有一个村庄猎人比较多,他就碰到一个老猎人的女儿,虽然自己已经是长老辈的了,他还是跟这猎户家的小女儿有了一段姻缘,还生了个小孩。但两人年龄差距太大,这小媳妇没事就嘲笑他,讥讽他。那他毕竟是一个修道的,老被挖苦,一刺激之下就又想起佛陀来了。这时佛陀的名声已经越来越大,鹿野苑已经有很多人追随祂了。这个祼形外道到处打听,一打听到佛陀在哪后,马上家就不要了,跑去追随佛陀,出家修道,不久就证圣果了。


结果,他证果之后,那个小媳妇听到了,也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爸爸管,跑去追随佛陀出家,不久也入圣流。所以佛陀成道后去转法轮地时选择步行,就是为了度化这两个人。


图片


你看佛陀的弟子马胜比丘好了,为了度化佛的父王和迦毗罗卫国的人,就是直接从天上飞过去的。过去的印度人都是信仰有神的,从国王到普通百姓,看到一个人能在天上飞,然后直接就降落在王宫里,那你想净饭王多少恭敬,“这个是神人,这太厉害了!”给他磕头顶礼,结果一询问才知道,“原来你的师父就是我儿子啊。”所以佛陀要回家乡教化爸爸,都是排练好的。


这就知道,佛法在人间,都源自于佛陀的悲悯。虽然我们人间算算好像三千多年了,但是在佛的概念里,请问有没有时空障碍?一点都没有的。你说,佛啊,我想解脱,请问,可不可以解脱?可以解脱的。佛说我就是来送这个“解脱药”的,你吃就解脱,没有啥难的。


最后我再把“涅槃”的意思,给大家读一下。那天我讲的五十一种,实际上五十一种、六十一种都有。在《相应部》的注解里面就有一到三十三种,和三十四到六十一种。从《导论》和《导论注》里记载的有一到二十三种,和二十三到五十一种。我们就念一下:

图片

《涅槃经》说:“灭诸烦恼,名为涅槃”。《毗婆沙论》说涅槃的意义是:“烦恼灭,三火息,三相寂,离诸趣”。《阿含经》说涅槃是“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所以涅槃就是四圣谛中的灭谛,是灭除贪欲、瞋恨、愚痴、无明、邪见、是非、烦恼的一种清净无染,也是物我双亡、圆满光明、自由自在的世界。


图片


涅槃也是一个世界,刚才念的里面有个叫“窟宅”,就像洞窟一样,里面很清凉的。所以,“在佛教各经论中,对‘涅槃’有种种不同的异名诠释,如《法蕴足论》的‘无为、无边、无漏、无住、无生、无作、无灭、无起、无染、真实、彼岸、微妙、寂静、恒在、安稳、胜义、至善、稀有……等等’,以及《四谛论》当中讲到涅槃是‘无坏、无失、无等、无碍、无求、无上、无量、无爱、解脱、超绝、唯一、圆满、清净、最上、真谛、真如……等等’”。


所以在涅槃的含义里面,就是所有的不善法都没有了。遮止了一切苦的有漏的不善法,然后开显了所有的善法、所有的乐法。这是人生的最高的目标,是我们的终极目的,佛陀已经为我们示范了。


你会发现,学佛的人只要一学佛,当下的人生态度马上就不一样了,会变得更豁达、祥和、无诤。所以这个涅槃的德,不是说在死的那一刻才会现出来的,在每一个学佛的人的人品里都会彰显出来。


所以佛陀涅槃,你也不能认为佛陀到拘尸那罗了才涅槃。请问,佛陀在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有没有证得涅槃?有。祂往前走的每一步,抬步、落步里面有没有涅槃?祂对众生开显的教法里,一句一句话中有没有涅槃?都有。祂不单单自己有,在祂一生四十九年的说法中,将无量的众生都安置于涅槃之道。


图片


那请问,佛陀菩提树下证道是如此,最后示现涅槃本身,停止呼吸、火化、分舍利,是不是涅槃道的演示?是不是对众生的教化?这在三十二应里就有,在八相成道里就有。佛说,应以何机得度,即现何机——应以涅槃得度者,即现涅槃。


请问,我们供养佛陀舍利,礼敬佛陀舍利,可不可以得涅槃?我们念的这些佛经,是不是佛的法身舍利?就是。那从佛陀三千年前到今天,我们作为佛陀的弟子,念着这些经,可不可以把我们置于涅槃之地?就是可以的。


这个你不用怀疑的,文化是有能量的,真理更是有能量的。佛陀是很自信的,祂说,我的话,你们记录下来,谁读到它,谁就可以得到涅槃分。如果全世界人都信佛,全世界就和平了。但不要说全世界人都信,就是这世界上有一个人信,对世界和平都是有帮助的。


再给大家念几段关于涅槃的:“所以涅槃是佛弟子修学佛法,最终的归宿,最后的目标与终程,更是佛弟子的理念世界。


《涅槃经》云:‘夫涅盘者,名为解脱。’

《涅槃经》云:‘涅盘义者,即是诸佛之法性也。’

《涅槃经》云:‘远离一切愦闹法故,以大寂静名大涅盘。’


图片


佛法清净无染就是涅槃。佛性常恒无有变异,光明自在,当下就是涅槃。凡夫之辈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涅槃,虽处涅槃性,不见涅槃,始终不得解脱生死。”


虽然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都有涅槃性,但是因为我们不见,所以就不得这个受用。就好像那个插座就在那儿,但你这个插头如果不插上去,就通不了电。


“人人都有个涅槃之心,凡夫不开发,不勤修,不断烦恼,虽有涅槃之心,有亦等于无一般。勤修戒定慧的菩萨行者,断烦恼,便见涅槃,当知涅槃是常住法,非本无今有”。涅槃不是说本来没有,今天忽然变出来了。


 “是故涅槃是常住的。总而言之,涅槃的境界是勤修戒定慧而得,涅槃就是清净佛法的别名,每个人都有一颗清净之涅槃妙心,只是无明烦恼所覆蔽,因而不得普见涅槃,是故沉沦生死,流转六道。若能发起道心,弃除贪乐五欲,心生恭敬三宝,勤修如来正法,息灭贪瞋痴诸烦恼,普见不生不灭之佛性,即见涅槃”。


图片


这个涅槃的境界,根据不同的智慧所证得的层次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声闻、缘觉、菩萨、佛、诸圣人所证悟的涅槃境界,层次有高低深浅,依佛法所提的涅槃有四种:


“一者、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真如理,随缘变造一切诸法,虽有烦恼垢染,而本性清净,具足无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众生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无有分别,故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个就是大道之本基,这个涅槃性是遍满虚空的,是遍满虚空,是一切情与无情,都是具足的。”


“二者、有余依涅槃:烦恼之障虽灭,尚余欲界五阴之身而为所依,故名有余依涅槃。”烦恼障破了,但是所依赖的这个业报身还在,这个时候就是有余依涅槃。


“三者、无余依涅槃:烦恼既尽,所余五阴之身亦灭,故名无余依涅槃。”


“四者、无住处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故名无住处涅槃。”


图片


有的人来到五台山,要找文殊菩萨住在哪儿,还真不好找。请问,文殊菩萨有住处吗?这第四个“无住处涅槃”就是我们文殊菩萨的状态。祂不在生死中,也不在涅槃里,祂是随着利乐众生的根性,随处而现。所以你要找文殊菩萨,就从自身来找,你没找到智慧,到哪儿也找不到文殊菩萨的。你自身如果智慧开发了,那就是文殊菩萨的脸露出来了。


这第五组的七不退法,实际上关于苦集灭道四圣谛也好,或者四念处以及三法印、四法印也好,对于不同根器的人来讲是不一样的。所以天台宗依据我们众生的根性将佛陀的教言判为藏、通、别、圆四教。接下来我们复习的时候,就把天台宗藏通别圆的四念处再学习一下。学了,马上心胸打开,就会不一样。


图片


就是说连四念处、三法印,也不是从一个角度去观察的。比如我们普通的一般性的都是叫藏教,藏教认为苦就是苦,不净就是不净。但是到通教到别教,就不一样了。到了圆教的境界,烦恼的本体就是菩提,没有离开烦恼之外,再去找菩提的本性的。


所以,苦集灭道,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在实践上我们要从一处去实践,但同时也要借助佛陀的智慧去超越,这样子才能更上一层楼。


所以佛法太完美了,学佛法的这种喜悦,真的、不是世间一般的喜悦能比的。


——缅甸三藏法师东达拉长老讲解

曾国兴居士翻译

三参法师于五台山古文殊寺

安居期间领众学习



图片


古文殊寺简介

古文殊寺佛像随喜

古文殊寺原创短片合集

文殊菩萨智慧灯共修活动通启

孙悟空神通广大,为什么不背着唐僧一个跟头飞到印度?

为什么说五台山的土木山石都能消罪障?

一句佛号万病总治,是大总持门

“天上一天,人间百年”,时间矛盾吗?

让《心经》的力量展现在我们身心

避开航行中的暗礁,但看诸上座

本焕长老:如何获得文殊菩萨的智慧!

扫码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涅槃,生命最安全的状态——七不退法第五组(四)
· 【安居法要】诸比丘七不退法之第三组(中)
· 悟公上人 | 如何念佛?
· 你对佛法有生起无上敬重之心吗?
· 微信公众平台
· 虚云老和尚:凡佛弟子无不发此誓愿
· 【中英双语】慧日法语甄选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什么?
· 佛弟子要修持的七不退法第五组(三)——五台安居清凉法要
· 把“我”砸掉,在火石电光中证得永恒
· 这八个字,就是修行人要做的事——七不退法第五组(三)
· 字以载道 见字如面——汉字文明与修行的思考
· 【安居法要】诸比丘七不退法之第三组(上)
· 悟公上人 | 一心不乱地持佛名号
· 岂有二文殊?
· 【中英双语】慧日法语甄选 | 学佛就是学智慧
· 日诵净行品28愿——开敷善法,见真实相
· 佛弟子要修持的七不退法第五组(二)——五台安居清凉法要
· 【清凉剧场】当丰干禅师遇到文殊菩萨
· 如何观修——灭苦之道|七不退法第五组(二)
· 悟公上人 | 人有五难,应当一心一意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