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众:社会上有一种现象,大人的现象,鼓励孩子去争和抢,如果不争不抢就会吃亏的。但是佛法讲究忍、让,尤其在小孩子中,因为孩子还小,才6岁多,遇到一些小朋友欺负他,在争执过程中我们的孩子都会往后退。
有时候我也比较困惑,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区分不出他这个是慈悲或者是什么。因为我们从小的教育就是这样——要让别人,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会不会(变得)胆怯、胆小?这是日常生活比较困惑的一个问题——怎么把佛法,还有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里的这些现象能平衡地处理好,谢谢法师?
传喜法师: 对,这是我们在座每一位都很关心的。我们提倡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但因为社会缺失这个,所以大环境也很不理想,当你这样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很多家长会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吃亏。
我有时想,这也是因为我们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深。现在社会讲竞争,讲“成者王、败为寇”,这样的时代其实都是处在“利”的层次、层面上。在利上争,它是不长久的。
在别人争的时候,你能够退、能忍、能让,别人争的是利,你养的是德;他得到的是利,你得到的是德。请问哪一个长久?德长久啊!利是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一个小孩子如果从小能养成忍和让,他成就了一种厚重,这种人以后才是长久的,才是能够成大器的人。
在利益上计较的人,逞一时之利、一时之意气、一时之快,这种人恰恰生命是脆弱的,他以后就会面临挫折、失败。
一个人会忍、会让的人,他会成其大器,以后能成大事业。人是因为处其下而成王,海是因为处其低而成王。但是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坚持“我不退、我不让”,说明他争一时意气,争一时意气的人是成不了大器的。
这种修养,小孩子就会慢慢积累起来,他就会有他的心胸。不是说这个事情上我让了之后我会胆怯,不会的。一个人养起的德会成为他生命的力量。一个有德的人会变得厚重。越厚重的人越成其智慧——他读圣贤书,就会理解。一个争风好胜的人,往往是读不懂圣贤书的。有的人说:“师父,我晚上睡不着觉。”我说:“那你就读佛经好了。”为什么?一读佛经就会睡着的,因为读不懂。读不懂他就会睡着的。如果一个人厚重、有德气,一读圣贤书,他跟圣贤就能通,所以就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啊!你的孩子就跟圣贤排到一个队伍里去了。你想想看,你的孩子是真正地有成绩、有成就的。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随喜转载,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