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就是一种财富,也像一个茅蓬,前两天我带着几个人到山里去找安静,本来想采集安静的果实来跟大家分享,结果翻山越岭,带去的干粮都吃完了,也没找到,甚至想找一个没有风的地方都难,“到处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终究空手而回。
请问这世界有没有安静,到哪去找?你若安静,世界则安静,你若阳光,世界则阳光。所以小鱼问大鱼,你带我去海洋,大鱼说,你不就在海洋嘛。我们有没有住在安静的海洋里?你就住在安静的海洋里,你还说要找安静,到哪去找?你在这里如果能找到,那你就拥有了。如果在这你能进入安静的海洋,你就已经畅游在安静的海洋中了。
这里没有风、没有雨,也没有雪,就像山洞一样。依着五台山的山岩,我们虽然在房间里,但实际上紧紧地偎依着五台山,我们就在五台山的怀抱里。我们坐在这,耳边听着五台山的清泉声,清澈明晰的泉水,被五台山的山岩所簇拥,你可以入定了。
你自己去找,一个人住山洞,大乘气象没生出来,有可能小鬼倒生出来不少。在这里,大家听听音乐、聊聊天,就这么巧妙地唤醒了我们的艺术细胞,激起了生命的激情,生起了一种对众生的责任,进而生起了对自己修道的惭愧,仰慕着诸佛菩萨的威德,这一坐之间,生命境界就已经不同了。
这个寂静是真的,之前说有的舍利都有可能是假的。你说我求真的,你有求的心也是假的。即便是没有求的心,自然长出来的都不能执着。正觉才是真的,以此正觉直了生死,直下承当,见性成佛。凡所有想皆是虚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绍云长老讲虚云老和尚的故事,又讲了他同参道友的故事,都是同一个遭遇。住在终南山上打个妄想,想吃面条,山精鬼怪就给你拎个面条来。你想求舍利,当你道力足够的时候,会有的,但出舍利你能不能高兴,能不能执着,能不能作胜解?不能的。包括出彩虹出瑞相也不能作胜解。一切平常心看待,不要太高兴,乃至你想“我解脱”,这个“想”本身就是解脱不了的。
所以《金刚经》里说,能自己说自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吗?不能的,这要佛来印证。那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不能,你能说我要成佛的心吗?所以《金刚经》又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乃至三十二相就是如来吗?三十二相也不是。佛陀甚至说:“我有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那我们怎么解脱啊?解脱,解脱知见,最究竟的是从知见中解脱!
修行就是在平凡当中的,我也平凡你也平凡,寂静处处有,我们要珍爱这种寂静。在寂静中能够显现正觉,因为一旦正觉现前,一切就都是寂静的,而正觉本身就是寂静的,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正觉体性本身就是的。所以我们赞美文殊菩萨,第一个就是“文殊自性”。既不要在平凡中沉沦,过着庸庸、混沌的生活,又要在平凡中有一种亲切,有一种正觉的喜悦。在平凡里无所事事无所求,要看什么状态无所求。既求而无求,去享受平凡的正觉。在平凡中要显现正觉才是平凡的宝贵。如果在平凡当中庸庸碌碌、浑浑噩噩过日子,叫“因循度日”。
在岁月中沉沦,在业力中打滚也是不对的。所以过去修行说“既不要头上安头,也不要他处去找头”,不要忘掉自己的正觉,也不要到处去找正觉,正觉到哪去找,安静到哪去找?不要忘掉自己的安静,安静不是从外边找的。但是你不珍惜这个安静,你入不了静,天天烦恼愤懑于胸,大脑昏昏荡荡,六根门头正觉不现,过着像动物一样的生活更不行的。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