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到寺院里修行需要注意的事项

2023-07-06 21:31:00 发布: 人气:4
图片
图片


图片



目的了于心


图片




护持三宝,听经闻法,借助寺院的清静道场修福修慧,最终出离生死。首先要知道,自己到寺院的目的是什么。真正的佛教居士到寺院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修行。护持三宝,听经闻法,借助寺院的清静道场修福修慧,最终出离生死,所谓“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图片
图片


《楞严经》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如果不是抱着这样的目的到寺院去,那便很难得到真实的利益。

图片
图片



管住身口意


图片




图片



“宁搅三江水,不动道人心。”到寺院里首先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嘴,不该说的话一句都不说;管住自己的身,不该做的事一件都不做;管住自己的心,不该想的一点也不想,如《无量寿经》教诲:“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老老实实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修自己的福报和智慧,其他不该过问的一点也不要过问。需知寺院是三宝净地,在寺院里做一点善事便是大福报,做一点恶事便是大罪过。


图片
图片

惭凫企鹤


裁长补短


图片




到寺院里,只看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切不可拿着佛法的尺子到处去衡量别人,需知佛法是用来修正自己三业过失的,不是用来替别人改正错误的。如果别人有不如法的地方,适可而止的规劝就好,必要时可以请寺院的师父们出面解决,万不可因为这些事情在寺院里发生争执,更不能到处去宣扬他人的过失。



图片
图片
图片


谨遵印光大师的教诲: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


图片
图片

礼敬诸佛


忏悔业障


图片



到寺院里,要看一切人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唯我一人实是凡夫,谨遵普贤菩萨“礼敬诸佛、忏悔业障”的教诲,把每一个人都当成阿弥陀佛礼敬,认真忏悔自己的业障,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忏悔今生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发愿生生世世得生佛世,得遇正法,得见如来。这样便能生起诚敬心及惭愧心,自然而然得到真实的利益。



图片

 

正如印光大师所言

“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

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图片
图片

温恭自虚


菲言厚行


图片



到寺院里,即使自己懂得再多佛法,也不可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讲个不停。要知道寺院里的师父和居士们来自四面八方,卧虎藏龙,什么人才都有,寺院里最不缺的就是道理,所以,到寺院里不需要谈一些高大上的理论,只需要落实。自己不落实,讲给别人听,别人也不会相信,况且自己讲错了,遇到行家,还会贻笑大方。如果真为佛教,真为生死,到寺院就老老实实落实佛陀的教诲,为大众做一个好的榜样。


图片



图片
图片

敬守良箴


虚心请教


图片



到寺院里,还要听招呼,守规矩,服从安排。一切听从常住师父们的安排,安排什么工作要认真完成,不懂的地方要虚心请教,切不可自以为是,肆意妄为。这些做到了,在寺院修行便会得到真实的利益。

图片


图片
图片

夏季入寺


礼佛着装


图片



夏日炎炎,人们着装清凉,率性出行,但进入佛教寺院这样一个庄重的传统宗教文化场所,在着装、礼仪上则要多添一分注意。


入寺礼佛,面对庄严的佛菩萨圣像,如同拜访敬重之人,若穿着得体,举止庄重,身心自然安静清凉。另一方面,男女游客接踵摩肩,过于“露、透、紧”的衣着,礼佛时弯腰跪拜等动作也多有不便。


故建议大家夏日入寺衣装,以庄重得体为原则,既是对宗教信仰、对诸佛菩萨的尊重,也是对自我身心的保护。


具体来说,为了便于礼佛时跪拜,不宜穿拖鞋;衣着不宜太过紧身、低腰、低领、露肩;裙装或短裤长度应到膝盖以下为宜;如果戴着遮阳帽,进入殿堂后,也请摘帽以示尊敬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富与贵,贫与穷——怎样读懂老祖先的“成功报告” !
· 播种善业,把时光变成功德
· 最重要的缘起
· 药王菩萨的修法 ——《正见》
· 看到别人的现在要像看到我们自己的过去、未来一样,要这样警策自己!
· 以种种身相根除众生痴暗(八)
· 时间是平等的吗?
· 现在你的清零程序属于哪一个阶段?
· 【文殊菩萨感应故事】前三三后三三
· 修观音菩萨六字大明咒的秘密
· 我们努力的方向
· 佛教唤醒的既是佛性,也是人性
· 以种种身相根除众生痴暗(七)
· 身处僧团当中,会发现自己的缺点,同时也能培植自己的福报!
· 修行要变成常态化,变成生活的必需品
· 不要停留,直趋菩提!
· 念“南无阿弥陀佛”,最终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 大乘见地的显发——《正见·五》
· 以种种身相根除众生痴暗(六)
· “男儿膝下有黄金”,这个价值是由三宝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