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可量化
佛教的修行是可量化的,是有标准可以一级一级地修出来的。比如,衡量一个阿罗汉的标志叫“五眼六通”,这就是一个量化的数字。“五眼”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尽通。具有这些标志,才是阿罗汉。
对于一个老修行来说,只要依教修行,具备“五眼六通”是很正常的事。所以我们既要谦虚地学,哪怕有什么验相,也没有什么好骄傲的,都是很正常的,从老佛爷到祖祖辈辈传下来都是这样。就像一个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人,诗书礼乐样样都会,不就是正常的嘛?出身于贵族的人,不就是应该有贵族气质嘛?所以一个佛弟子也是这样。
衡量一个菩萨的标志就是“六度四摄”,也是可量化的。“四摄”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是布施、戒持、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其中“布施”还分三个层次,“忍”也有很多个层面的含义,佛法的任何一个修行的阶次都是分得非常细致的。作为一个菩萨,有了这些才有慈悲众生的资格,否则,拿什么慈悲呢?般若之后,才有慈、悲的资格,这些都是要有资粮的。
一个人学习了这种有效的次序,才会有一个修行的概念,然后按照这种圣贤的次序,建立自己个体生命、家庭、社会、国家、世界的次序,那就是一个圣化之世啊。
文以载道
虽然书上都有记载佛教的这些名相,但是我们已经不怎么懂它的内涵了。我们中国的文字是象形的、传神的,每个字都有特殊的含义,所以中国的文字又叫“文以载道”。“文”本来就是承载着宇宙真理的一种符号,随着文字的演变,减弱了传达的信息量,所以我们读着文字,也不知道它的意思了。
我们中国的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标点符号在哪儿?在你的修养里。不懂文章的意思,肯定不知道怎么断句,这就是要你用心来读这本书,要知道古人跟你说什么。
我们学佛也要有这种精神,经典里的每一句经文必须用心去好好地理解。我们在三宝地做义工,就是通过我们的身心实践,把一句一句的经文深深地刻入我们的心里。一个人要跳出三界,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所以达摩祖师才跟慧可大师说,“无上尊贵的佛法,岂是轻心慢意就能得到的”。
虔诚勿生疑
对佛来说,时空一点都没有障碍的,阿罗汉也是没有时空障碍的。一个具有佛眼通的修行人,谁拜他做师父,毫不怀疑你已经拜到释迦牟尼佛了,只要虔诚地皈依“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佛陀一定会知道,这就是佛法的伟大。
狭隘的、有障碍的、愚昧的我们,怎么相信佛陀已经收我们做徒弟了呢?所以,我们也不要用凡夫之心去测度佛菩萨的境界了,只要三宝还在人间,就是可以满众生愿,现前受三皈依就可以得三皈体,受五戒得五戒体,我们就好好努力吧。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