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觐见智慧文殊圣尊祈祷文》
任谁于圣文殊赞供祈加被
或求大士亲觐面容与智慧
勤诵世尊寳典思维所说义
大善知识开示喻说诸情境
乃至律师受戒誓言盟于心
或者发起真实罪过忏悔意
喜于自善随喜他人善事业
根尘识境不惑初具观照力
生老病死愚痴梦中所发生
常乐我浄般若智心本常浄
不假文言推理逻辑诸思义
三乘八宗皆是佛祖悲智业
轮涅名相诸言亦是菩萨面
及以诸法实相皆现金色界
PART 01
prajnaparamita
佛教有句话叫“迥脱根尘”,根,就是这个“我”。粗大的“我”的根,就是身根,身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根就是“我执”,是第七意识末那识。
这个根如果能脱,对这个娑婆世界就会厌离,不再会住在尘境中。接下来的就是第六意识(分别意识)的这个根——第七意识。这个第七意识靠什么脱?实际上秘密就在第七意识的解脱,它是修行的拦路虎。
实际上佛法是很简单的,只不过因为祂非常宝贵,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祂的宝贵,往往师父就不会传给我们。
作为修行来说,如果因缘撮合,是很容易证得人无我的。因为小乘是三界内钝根众生所修——对轮回有厌离,生命不再押在这个轮回上,也不再押在根上,也不押在尘上。直面自己的时候,就会有所证得。
这个人无我的空,也称为偏空,在这个基础上再证法无我的空。法空难度大一点,没有大乘资粮的话,大乘空性是不会现前的。
很多修小乘的人就执着在这个偏空里,不愿意往大乘去。因为一个人得到了轻安的受用,得到了寂静无我的安乐,怎么可能再跑出来呢?
但是如果把这个空性从体验变成一种理性、一种航标,再去行大乘道,哪怕没度几个众生,也是会跟诸佛菩萨的大乘菩提心相应。
如果在放生的时候,能体验到佛菩萨救我们也是这个心,这是最宝贵的。不是说救几只鸟、救几条鱼产生了多大的功德,而是通过救的这样一个法,体验到诸佛的悲心,体解到诸佛无量劫来周遍的功德。
八大菩萨里就有一尊叫虚空藏菩萨,尽虚空都是宝藏,都是祂的菩提心的功德,只要念祂的名字,就能遮止一切的不善法,能满足一切的善愿,这多殊胜。
PART 02
小乘像一根火柴一样,“嚓”点亮了,大乘就是用这根点亮的火柴点起了更大的一堆柴火,最初的这根火柴是小乘的一个起步。能碰出个小乘火花,都算善根很大了,又能够策修大乘,这个就是更难得了。
要遇到那些策发了菩提心的大善知识,在这世间真实的大菩萨,他们大乘种性的感染力,才能把我们的大乘心熏染起来。没有他们的话,我们得到一点佛法利益了,马上就会有神通出来,就会耽执在里面的。
因为“我”一空了之后,马上气脉就归正位,全身的气血脉络很快就干净了,接下来所谓的道眼、六通就会出来。一个人如果有这个境界了,肯定对这个游戏玩得舍不得放手,大乘再伟大,也杳杳无归期,哪里愿意去实践?
以前是以“凡夫生死轮回的我”为我,后来以“解脱掉苦的我”为我,这时候一个更大的我执就产生了。佛去教化他,他也不一定听的,不要说其他的菩萨了。
菩萨因为利益众生的缘故,祂的福德是广布的。好比你有很多钱,但是都投资在各行各业里,口袋里可能一万块也掏不出来,阿罗汉的功德好比一掏可以掏出一百万、一千万。他回过头来可能会看不起菩萨的。
在佛教界,这个话题很难说,因为没有到这个领域,怎么可能知道呢?灵佑禅师在天台山遇到一位师父,两个人一起走路,遇到了溪水,灵佑禅师就没办法过去了,这位师父踩着水面就过去了,但灵佑禅师反而说他是自了汉。灵佑禅师毕竟是释迦佛陀的化身,他能说这个,其他人批评不了的,一个阿罗汉的功德,对这世间来说简直是不可触及的,已经很伟大了。
PART 03
所以《觐见智慧文殊圣尊祈祷文》都是文殊菩萨的般若智慧。觐见祂的本面是什么?在这个世间,我们能真实地发起忏悔意,实际上都来自于般若的这种正觉之性。受戒时发的誓、自己行善、随喜他人之善,这全部是般若的光明,是佛性的光明。所以戒的品、戒的体、持戒的正念,都是具足了佛陀的无漏功德、体性的。
《大般若经》里面帝释天王说般若像如意宝珠,在帝释天又大又轻,但在人间又小又重。因为我们众生刚强难化,般若就又小又重,如果在色界天,般若光明性都会呈现出来。般若具有的般若德和解脱德,在我们人间看不见的,只能用心悟,心行处去悟。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