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纲要》
静权大师 述
第四十五集(一)
圆教
(四)圆教的因果
点击图片观看讲课视频
课程:《天台宗纲要》第四十五集
讲解:上传下喜法师
地点:宁波慧日禅寺
时间:2018年
时长:53:13
佛的法乳,当我们好好去消化的时候,实际上祂也在转化我们,这是特别微妙的。法就有这样的功德。
佛陀最在意的一个是法,一个就是僧宝,因为僧能弘法。人能弘道,道,可以造化人的。
从圆教来说,请问戒中有没有定?戒中有没有慧?戒如果可以别别解脱,那定可不可以别别解脱?慧可不可以别别解脱?也可以的。慧学中有没有定?慧学中有没有戒?都有的。所以五分法身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若能对于这些道理,洞然明白”,那我们“从凡夫地直趋佛果”,中间就可以没有歧途和迂曲了。洞然,就是脑洞大开,叫扯下茅盖头,茅塞顿开。这就是圆教修因所感的果,也是十方诸佛同证的果,所以《楞严经》里说:十方薄伽梵,同一涅槃门。
实际上我们每天都觉得,学习哪一段文字都够我们消化的,所以都不忍心往前走。就好像去超级豪华商店,这个柜台里的商品太耀眼了,脚一边往前面的柜台迈,眼睛还在看着这个柜台,都是特别棒。
扩展学习资料
般若德者。即是无上调御。一切种智。名大涅槃。明净之镜。此镜一照一切照。照中故是镜。照真故是净。照俗故是明。明故则像亮假显。净故瑕尽真显。镜故体圆中显。三智一心中得故。言明净镜。摄一切法。故称调御。是佛智藏。名般若德也。
-- 《大般涅槃经玄义》
隋天台沙门灌顶撰
反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
此是微尘佛 一路涅槃门 过去诸如来
斯门已成就 现在诸菩萨 今各入圆明
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 我亦从中证
非唯观世音 诚如佛世尊 询我诸方便
以救诸末劫 求出世间人 成就涅槃心
观世音为最 自余诸方便 皆是佛威神
即事舍尘劳 非是长修学 浅深同说法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六
圆教
(五)六即
1. 理即
2. 名字即
3. 观行即
4. 相似即
5. 分证即
6. 究竟即
藏、通、别、圆,都讲六即,但是藏、通、别的时候,静权大师说,实际上都是方便,很勉强。只有到圆教的时候,才说“六即正意本属圆教”。只有在圆教里才是六即一,一即六,“即而常六,所以有种种位次;六而常即,种种位次不离一性”。
六即当中,第一个,理即——不思议理性,即中道佛性。请问我们凡夫有没有?有的,但是我们凡夫叫背觉合尘。从理上来说,连地狱众生都具三千性相,不减少一分,但众生自己不知不觉,造上品的贪嗔痴,感地狱的苦报。
石头希迁祖师在曹溪亲近六祖大师,六祖圆寂之后,去亲近青原行思大师。行思大师问:你从哪里来呀?他说我从曹溪来。你那个带来了吗?他说带来了。那你去曹溪之前有没有?他说,去曹溪之前就有。有的话为什么还要去曹溪?他说我虽然有,但是不去曹溪我不知道自己有。这就是禅宗的对答,这就是理即。
师(青原行思)问曰:“子何方而来?”
迁(石头希迁)曰:“曹溪。”
师曰:“将得什么来?”
曰:“未到曹溪亦不失。”
师曰:“恁么用去曹溪作什么?”
曰:“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
——《景德传灯录》卷五
到了名字即——“闻解不思议理性”,对于我们来说才开始有了实际的意义,所以我们修行要转凡成圣,名字即很重要的。
“闻解不思议理性”,这个“闻解”是需要大因缘的,是需要大善知识的。所以湛然大师作的《始终心要》,“始”就始于理即。一切众生本具佛性,这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佛的最主要的一个因,但这个因要不要殊胜的缘?要的。所以说,善知识者是大因缘。
佛日清凉
第三,观行即。随喜大乘,读诵大乘,讲说大乘,这实际上都是指圆教。“兼行六度”,兼行属于六度的前行一样,还不属于正行,一开始是模拟的,比如说我们也行六度,那我们行六度跟菩萨的六度是不是还有本质的区别?所以是从兼行六度到正行六度。我讲随喜,除了随喜大乘,也以大乘心随喜一切微细之善。不要说声闻缘觉,人天乘,乃至众生一丝一毫之善,普皆随喜。
相似即就是指十信位的内凡位,分证即是四十一圣位。在四十一圣位里面,比如前面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在天台宗又称为三贤位,十地是圣位,所以就称为贤圣。六究竟即,就是指妙觉,究竟成佛,所以只有在圆教里面才是真正的六即,六即正意。
从闻解不思议理性,到观行即、相似即、分证即,最后成佛。请问成佛之后,理即的部分有没有增加?也没有增加,还是具三千性相。从理性到事相,全部彻证究竟,这就是佛。众生虽然理上具足,但在事相上,不知不觉、背觉合尘。
扩展学习资料
扩展学习资料
汝等当知,是谓涅槃真实之相。或时见有般涅槃者,是权方便。及留舍利,令诸有情恭敬供养,皆是如来慈善根力。若供养者,于未来世远离八难,逢值诸佛,遇善知识,不失善心,福报无边,速当出离,不为生死之所缠缚。
--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
唐三藏沙门义净奉制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