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纲要》
静权大师述
第二十八集(二)
别教
(五)六即
1. 理 即
2. 名字即
3. 观行即
4. 相似即
5. 分证即
藏通别圆
The Distinctive Teaching
点击图片观看讲课视频
课程:《天台宗纲要》第二十八集
讲解:上传下喜法师
地点:宁波慧日禅寺
时间:2018年
本集视频时长:58:34
五.分证即。
最初仰信但中佛性,经过观行、相似位,修空、假二观为方便道,然后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初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中道,便入于分证即位了。初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中道,依别教位次说,是初欢喜地;依圆教位次说,是初发心住。分证即共有两位:1.十地位 2.等觉位。
--- 《天台宗纲要》原文
如果行在这上面,不仅仅说是修净土了,而是已经证得净土,已经生在方便有余土了,“初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中道”。在别教里面,已经属于登初地欢喜地了,对圆教来说,是发心住。
1.十地位。
地有二种意义:一能生,二能持。证中道实际理地,能生佛智,能兴无缘大悲荷负一切,故名为地。《璎珞经》:“地,名为持,能持百万阿僧衹功德故;亦名为生,能生一切因果故。”
十地是:初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舍凡入圣,四魔不动,(分破无明,不为烦恼魔所动;分证法身,不为阴魔所动;分得常住,不为死魔所动;百界作佛,不为天魔所动)。有、无二边,平等双照,自、他俱益,真实大庆,叫欢喜地;相即无相,以证无相,入众生界终日度生,不见有生可度,众生之界同于虚空,不为空有二边之垢所染,叫离垢地;中道智光,慧照无碍,入上信忍,(十住、十行、十回向为伏忍,初欢喜地为下品信忍,二离垢地为中品信忍,三发光地为上品信忍。)
修习诸佛道法,净极明生,叫发光地;顺无生忍(四焰慧地为下品柔顺忍,五难胜地为中品柔顺忍,六现前地为上品柔顺忍,顺于无生之理,所以为顺无生忍),观一切法,观慧发焰,比前极其明盛,叫焰慧地;顺无生忍,修佛道法,三界无明,莫不皆空,不但方便土尘沙已尽,即实报土,与分证寂光土之无明,亦已分尽,为下地所不及,叫难胜地;上顺诸法上品无生忍,观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寂灭无二,寂灭境相,常时现前,叫现前地;修无生忍(七远行地为下品无生忍,八不动地为中品无生忍,九善慧地为上品无生忍),以中道观,观诸烦恼不有不无,即是第一义谛,当体无生,任运常向上地,念念寂灭,叫远行地;以无生观,舍于三界,三界乃有为动作之地,既入无为寂灭,不为三界所动,叫不动地;入于上品无生忍,于一一世界学佛化度,无明将尽,智慧转增,念念觉无生之理,即以此理,觉悟众生,现身如云,说法如雨,以此利他,叫善慧地;入中道观,受佛职位,(以此得菩萨果为寂灭忍),既等不妄不变之真如,亦同交彻融摄之法界,唯以妙法慈云,遍覆涅槃果海,叫法云地。
初欢喜地,用中道观,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中道,名见道位。从初地至佛地,皆断无明,但以约位分为三道:初地名见道;二地至六地名修道;七地以去名无学道。别教初地以前,未见中道,尚名邪见,断无明别见,发真中道,名为见道;开佛眼无明初破,圆见法界,成一切种智。知一切诸佛道法,知一切众生因种,初入实报无障碍土,行真实法,感得胜报,色、心不相妨碍,名无障碍。证念不退,中道正念,二边莫动,随可化机缘,于百三千大千世界中,现身作佛,示现八相成道,利益众生等事。从此至第十地,地地各断一品无明,证一分中道,功德智慧位位转胜,此十地位,叫圣种性。
--- 《天台宗纲要》原文
我们要发心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背会,这个特别重要的,这个跟念阿弥陀佛佛号是一样的,因为这些已经生在净土中了。
我们受戒的时候,能找到一个离垢地菩萨来授戒的话,戒体就特别好的,所以我们不仅要这样观,还要直接观得戒和尚是佛陀。但实际上除了这样观,作为殊胜的缘,授戒的这位阿阇梨已经达到了离垢地,那真是不得了的。
作为坛场,得戒师阿阇梨是很重要的得戒的殊胜因缘,包括同坛忏悔的人,叫戒兄,也很重要的,戒兄如果也清净,大众也清净,对你得戒也是有帮助的。
我们回想一下,我们求戒的时候,如果戒堂里求忏悔的人有不清净的,你见到、闻到了,实际上对你是有影响的。小乘戒还好,特别是大乘戒,三昧耶戒,如果这个坛场有不清净的人,都会被污染。
到了第八地才叫不动地,这里才不退转了,不退转叫不动地。像莲池蕅益大师、虚云老和尚,他们生下来的时候是一个肉球,这在佛教里指的就是八地菩萨出生的瑞相,出生的时候不受垢染,八地菩萨就有这个功德。
十地法云地,法云多优美啊。“入中道观,受佛职位,既等不妄不变之真如,亦同交彻融摄之法界,唯以妙法慈云,徧覆涅槃果海,叫法云地”。
子若忆母
如母忆时
母子历生
不相违远
十地位里面,对地的解释也很重要。这个地是什么地?这个地既能生,也能持,“证中道实际理地,能生佛智”。所以众生有时候闻就像没听到一样的,不要说我们凡夫众生了。请问对于一位藏教的声闻缘觉,他听到地藏菩萨名号,能理解吗?地藏菩萨的地也是同于这个地的,岂是一般人能够知道的。
所以“地,名为持,能持百万阿僧祇功德”。这个地是无量无边的功德具足庄严的菩萨的地,我们众生连自己的心地都还不知道呢,纵使知道了,我们的心地里只有无量百千业障。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普贤菩萨也说,“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然众生的地跟佛的地在理上是一样,在事上差很远,但是藉助这个无上甚深的理,可以转化、净化我们的心地。乃至普贤菩萨说我们身礼拜诸佛,口称赞诸佛,“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实际上就在转众生心地的不净而为诸佛菩萨心地的清净功德。
除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文殊菩萨也是以自己心地的无量百千万亿不可称计的功德来换我们众生心地——从果向我们众生的因。我们读《华严经•净行品》就知道,文殊菩萨无论是身口意,还是所有的六度万行,四大威仪,八万细行,种种的一切,都是以祂圆满的心地功德去净化众生的心地。
诸佛菩萨就是这样对我们众生的,我们也要配合佛菩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孩子如果像妈妈忆念孩子一样想妈妈的时候,“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的心地跟佛的心地就会相应。
当我们以众生的心地念诸佛的心地的时候,一称南无佛,就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样念诸佛的时候,祂的果地的无量诸德就灭我们众生心地的黑暗。犹如依靠诸佛的功德水,滴入我们浑浊的水中,越滴越清,所以古德说:清珠落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
地的解释很重要,地的两种意义也要清楚,“一能生、二能持。证中道实际理地,能生佛智,能兴无缘大悲荷负一切,故名为地。”这个地就是地藏菩萨的地,是诸佛菩萨果地的地。
为什么我当初念了这十地就心生喜欢?这叫近朱者赤。亲近这么有功德的菩萨,就念一个欢喜地,实际上就有无量无边的菩萨了,我们要找一个离垢地菩萨授戒是不容易的,忆念“南无离垢地菩萨”,我们就能得无量无边的戒律清净的菩萨的加持。每念一地,加持都是无量无边的。
2.等觉位。
从第十法云地,更断一品无明,入等觉位。边际智满,入重玄门,若从法云地望之,名之为佛;若从妙觉位望之,名为金刚心菩萨,亦名无垢地菩萨。纯修观智,纯一坚利,喻如金刚,所以称金刚心。惟余一品无明未断,所以称无垢地。
解入百千三昧,照一相无相,寂灭无为,望于妙觉犹有一等,比下名觉,所以称为等觉。犹有一品无明未破,以金刚观,再破一品无明,使可补入妙觉佛果。破一品无明,叫做过一生,补妙觉位叫做补处,所以又称一生补处。因位虽穷,其上仍有妙觉极果,仍有一品无明未曾断尽,所以不得称无上士,而称为有上士。
--- 《天台宗纲要》原文
法云地看上去就是佛了,只不过从佛看下来,叫金刚心。前面没有金刚,到这里才叫金刚。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