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观看讲课视频
课程:《天台宗纲要》第二十集
讲述:上传下喜法师
地点:宁波慧日禅寺
时间:2018年
本集视频时长:46:55
《天台宗纲要》
第二十集(一)
通教
(一)立名的意义
(一)立名的意义
叙述通教,也分六节:
1.立名的意义 2.通教的根性 3.通教的道理 4.通教的因果 5.六即 6.十乘观法
(一)立名的意义
通教,钝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后别、圆,通前通后,所以叫做通教。
钝根的人,依通教修行,但能见到真空理性,不能从空中见到不空的道理,结果,还只是灰身泯智,和藏教人证同样的真谛涅槃,所以说通前藏教。利根的人,依通教修行,非但见到空理,而且还能见到不空的道理,这不空的道理,便是中道佛性。
这中道佛性,又分两种:一种叫但中,一种叫不但中。但中是超出于空、有二边的中道,生死是有一边,涅槃是空一边,但中是超出生死、涅槃的二边,独显一中,如离却虚空,别指一月,这样见到但中,便被接入别教。不但中是即空、有二边的中道,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生死、涅槃当体便是中道佛性,譬如食蜜,中边皆甜,这样见到不但中,便被接入圆教。这种但中、不但中的被接,便是通后别、圆的道理,所以说通后别圆。
--- 《天台宗纲要》
·The Shared Teaching·
佛日清凉宝
01、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通教,钝根的人通前面的藏教,利根的人通后面的别教、圆教,所以既通前面的藏教,也通后面的别教、圆教。实际上藏教已经包含了一大批智慧境界很高的人,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有没有比藏教根器更高的?有,就是通教的人。所谓的通,就是在藏教的基础上,又高出一筹,达到了通的境界;还有一种是在通的境界里更高一筹,能通到更高的--别教,甚至也能到圆教。
就好像蕅益大师在《净土忏》里面讲到,极乐世界有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请问修到凡圣同居土的人会不会生到方便有余土?会的。修到方便有余土的人通不通凡圣同居土?也是通的。方便有余土里面根器利的会不会通到实报庄严土?也会的。乃至有特别厉害的人,他通过方便有余土能够通到最高的常寂光土。也就是说,常寂光土涵盖了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虽然没有办法了知常寂光土和实报庄严土的境界,但是通过修行就能进入方便有余土。所以对于方便有余土来说,它既含摄下面的凡圣同居土,实际上又能够通上面的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土。
同样的道理,通教所摄的这一批人的根器,钝根的人通前面的藏教,利根的人通后面的别教和圆教。
02、譬如食蜜,中边皆甜
这里面怎么区分钝根和利根呢?“钝根的人依通教修行,见到真空理性,但不能从空中见到不空的道理,结果还只是灰身泯智”,还是同于前面藏教的人证得的真谛涅槃,所以说通前藏教。“利根的人依通教修行,非但见到空理,而且还能见到不空的道理,这不空的道理,便是中道佛性。”
“这中道佛性又分两种,一种叫但中,一种叫不但中。但中是超出于空、有两边的中道,生死是有一边,涅槃是空一边,但中是超出生死、涅槃的二边,独显一中,如离却虚空,别指一月,这样见到但中,便被接入别教,这种根器的人就能够进入到别教中去。不但中是即空、有二边的中道,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生死涅槃当体便是中道佛性。”这个比前面的一种智慧更高了,所以“譬如食蜜,中边皆甜,这样见到不但中,便被接入圆教”,这样的人依通教修行,开了智慧之后,就能相应于圆教的根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尔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能超声闻、独觉等地,能得菩萨不退转地,能净无上佛菩提道?”
佛告具寿舍利子言:“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修行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方便善巧、妙愿、力、智波罗蜜多,住空、无相、无愿之法,即能超过一切声闻、独觉等地,能得菩萨不退转地,能净无上佛菩提道。”
“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修行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方便善巧、妙愿、力、智波罗蜜多,住空、无相、无愿之法,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与一切声闻、独觉作真福田。何以故?舍利子,以依菩萨摩诃萨故,一切善法出现世间——谓依菩萨摩诃萨故,有十善业道、五近事戒、八近住戒、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施性福业事、戒性福业事、修性福业事等出现世间。”
(一)立名的意义
智者大师的四念处中,说通教有三种意义:
1.因果俱通
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同禀此教,如《涅槃经》所说三兽渡河,谓象、马、兔。
河喻真空理性,菩萨喻象,菩萨亲见真空理性,断惑时烦恼习气俱尽,如象渡河,深入河底;辟支佛喻马,辟支佛也见真空理性,但断烦恼,更侵习气,然不能令习气净尽,如马渡河,不及象深;声闻喻兔,声闻也见真空理性,仅断烦恼,不除习气,如兔渡河,浮于水面。
这三乘虽然有断习气、不断习气等差别,但终是同禀通教,同见空理,同断见思,同证真谛涅槃,这是因果俱通。
2.因通果不通
就是接入别教的一类人,他们是依通教修行的,这是因通;而能于空中见到不空——但中佛性,结果却证到了别教的位次,这是果不通。
3.通别通圆
别、圆二教所修的因和所证的果,都与通教不同,但借通教幻有即空的道理,从空悟入不空,见中道佛性,得入别、圆二教。所以说通教是摩诃衍之初门,这便是通别通圆。
--- 《天台宗纲要》
·The Shared Teaching·
佛日清凉宝
01、因果俱通
用智者大师的四念处说,通教有三种意义。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你念的时候,凡有含识都会向你顶礼,因为这是佛的语言,佛虽然说的四念处,但是听众里的根器不同,有的以这个因,就得这个果,所以因和果是俱通的。
“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同禀此教,如《涅槃经》所说,三兽渡河,象、马、兔,河喻真空理性,菩萨喻象,菩萨亲见真空理性,断惑时,烦恼习气俱尽,如象渡河,深入河底”。佛以一音而说法的时候,菩萨根性的人,他得的受用就不一样。
“辟支佛喻马,也见真空理性,既断烦恼,更侵习气,然不能令习气净尽,如马渡河,不及象深”。法已经能够调御他的习气了,但是习气不能够尽断。菩萨就不一样了,菩萨在断惑烦恼的时候,习气都能够连根拔掉。
“声闻也见真空理性,但断烦恼,不除习气,如兔渡河,浮于水面”。虽然他也渡过来了,但是他身上的习气还在。
“这三乘虽然有断习气、不断习气等差别,但终是同禀通教,同见空理,同断见思,同证真谛涅槃,这是因果俱通。”
02、因通果不通
“二是因通果不通。就是接入别教的一类人,他们是依通教修行的,这是因通;而能于空中见到不空、但中佛性,结果却证到了别教的位次,这是果不通。”
佛陀以这个在说通教的时候,有一种利根的人却能够证入别教,所以他得到别教的果。别人只是因和果都属于通,而他呢?同样是通教的因,却悟到了别教的果上去了。
03、通别通圆
“别圆二教所修的因和所证的果都与通教不同,但借通教幻有即空的道理,从空悟入不空,见中道佛性,得入别圆二教”,所以通教好像是一个培养基因的温床一样,打开了摩诃衍大乘之初门。
(一)立名的意义
又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八法皆通,所以叫做通教。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同禀此教,是教通;同见真谛理性,是理通;同得一切智,是智通;同断见、思惑,是断通;同乘摩诃衍,是行通;同是乾慧地乃至佛地,是位通;同学般若波罗蜜,是因通;同到萨婆若海,是果通。八法俱通,所以叫做通教。
通教的经典不比三藏教,有阿含、毗尼、阿毗曇等别部可指,凡是方等、般若部中的经典,有明三乘人共禀共行的,便是属于通教。
--- 《天台宗纲要》
·The Shared Teaching·
佛日清凉宝
在佛陀的教法里,藏教经典有四阿含 --《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还有毗尼,毗尼指戒律;阿毗曇指论,这就是经、律、论。到了通教,就有方等部经典了,特别是般若部的,就有六百多卷。佛陀讲了二十二年般若,时间跨度大,地方也多,有灵鹫山、竹林精舍、祇树给孤独园,而且不仅在人间讲,也在天堂讲,所以我们生在大乘佛国是一种福报。
科学家说,我们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只有4%,还有大量的是我们不知道的。佛怎么可能只有藏教的境界呢?佛怎么可能只说藏教呢?比如说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难道是躲开凡圣同居土吗?不是的。只是凡圣同居土的智慧看不到罢了。再比如此时此刻,我们仅仅只是三维空间吗?高维空间是躲着我们吗?我们要爬到窗子外面去找高维空间吗?不是的。
所以“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说藏教的法的时候,也有藏教根性的人听了之后证得通教的境界,也有证入别教的。佛说通教的法的时候,也有证得别教和圆教的境界,所以这是很奇特的。佛说圆教的法的时候,有可能藏教的人不闻不听。那反过来,哪怕听佛说的是藏教的法,具有圆教根器的人也能从藏的当中听到圆教的道理,因为一圆一切圆,所以越往上的经典越浩瀚。
佛说大乘的圆顿教法时,二十一天讲的《华严经》,龙树菩萨所取出来的《华严经》是最略的一个版本,佛陀大、方、广的本地风光岂是我们凡人能够测度的!
·《法华经安乐行义》·
陈南岳慧思大师
欲求无上道 修学法华经
身心证甘露 清净妙法门
持戒行忍辱 修习诸禅定
得诸佛三昧 六根性清净
菩萨学法华 具足二种行
一者无相行 二者有相行
无相四安乐 甚深妙禅定
观察六情根 诸法本来净
众生性无垢 无本亦无净
不修对治行 自然超众圣
无师自然觉 不由次第行
解与诸佛同 妙觉湛然性
上妙六神通 清净安乐行
不游二乘路 行大乘八正
菩萨大慈悲 具足一乘行
湛深如来藏 毕竟无衰老
是名摩诃衍 如来八正道
众生无五欲 亦非断烦恼
妙法莲华经 是大摩诃衍
众生如教行 自然成佛道
云何名一乘 谓一切众生
皆以如来藏 毕竟恒安乐
亦如师子吼 涅槃中间佛
世尊实性义 为一为非一
佛答师子吼 亦一亦非一
非一非非一 云何名为一
谓一切众生 皆是一乘故
云何名非一 非是数法故
云何非非一 数与及非数
皆不可得故 是名众生义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