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法,也是念佛

2021-12-18 21:30:00 发布: 人气:2



FORIQINGLIANGBAO 


图片





《天台宗纲要》

   第十七集(三)

 

藏教

(五)六即

1. 理即

2. 名字即

3. 观行即

4. 相似即

5. 分证即

6. 究竟即

(1)小乘阿罗汉果

(2)中乘辟支佛果

(3)大乘佛果



图片


点击图片观看讲课视频


课程:《天台宗纲要》第十七集

讲述:上传下喜法师

地点:宁波慧日禅寺

时间:2018年

本集视频时长:44:14





(五)六即


6. 究竟即。

(3)大乘佛果 

一生补处菩萨,从兜率天下、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槃,这便是八相成道。

菩萨降魔以后,安坐不动,准当小乘中忍位。经过一刹那,到上忍位。再经过一刹那,到世第一位。这时,发真无漏三十四心,这三十四心,就是见道位中的八忍、八智十六心,加上了修道位的九无碍、九解脱的十八心,合为三十四心(九无碍、九解脱是依三界九地思惑而说的,每一地有一无碍、一解脱,九地成九无碍、九解脱)。用这三十四心,顿断见、思烦恼和习气,坐在木菩提树下,以生草为座,成丈六应身佛,受梵王请,三转法轮,度三种根性的众生,化缘已尽,便入涅槃,如薪尽火灭。究竟和阿罗汉、辟支佛一样,同证偏真法性,灰身泯智,正报也没有,依报也没有。

其实大乘佛果,是否是这样的呢?肯定地说,绝对不是这样。那么现在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是对藏教的人,所以这样说。藏教人只晓得偏真法性,尚不知道通教的真空和别教的但中,何况圆教的中道佛性!因为他们不知,所以佛就隐实而施权,所谓薪尽火灭。不过所度的众生都已得度,能度的佛自然不必再留住下去,佛的身智并非从此就没有了!佛身本来充满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现,哪里会灰身泯智,像藏教人所见的呢!

--- 《天台宗纲要》



所以上座部往往认为佛就是阿罗汉一样的,佛涅槃了就是涅槃了。他们也没有极乐世界,最多兜率天,未来佛在上面,这是他们相信的。



图片


八相成道

FORIQINGLIANGBAO

降兜率天、入胎、

出胎、出家、降魔、

成道、转法轮、入涅槃





上面所谈藏教的位次,名相很多,内容也很复杂。虽然如此,只要细心研究一下,也并不难懂,小乘是大乘的基础,要学大乘,必须先把小乘的教义弄个明白。有许多人往往空腹高心,谈玄说妙,侈言大乘,对于小乘的教义,采取不屑研究的态度。结果,小乘教义固然没有明白,而对于平时一贯提倡的大乘教义,也往往弄得糊糊涂涂,懵懂真如,颟頇(man han)佛性,这是要不得的!

--- 《天台宗纲要》




“懵懂真如”这个词是固定的,你以为真如就这么简单吗?大家都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是没有经过这样子的观修,知道佛性在哪里吗?就会背觉合尘。所以要依着佛陀的觉,然后一点点从尘埃里抽离出来,这样观修娴熟了,才能够“即尘之时即是觉”。


刚修习的时候,能够起觉照就不容易了,所以“不怕妄起,就怕觉迟”。凡夫根本都不觉,天天都是妄,修行之后,有妄就起觉照。觉到一定程度了,哪里还有所谓的妄?都变成觉了,就是所谓的打成一片了,达到一心不乱的状态了。


我们现在讲的佛性,是名字上的佛性,口头上的佛性,我们并没有跟佛性在一起,而是每天都在尘中,六尘、十二处、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所以就妄起一个我执,当开始对治这个我执的时候,就慢慢地靠近真理了。


我们现在都是妄,所以就没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就起贪嗔痴,还起得特别合理,特别有正义感。还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来自于佛教,指如果你不能够为了自己而修行,不能戒恶修善,不能寻求真理的话,天地都会生灭的,更别说我们自己了。


我们生在大乘佛教里,任何一本经都是大乘经。我们知道佛有什么功德,佛修一个相好都要百福,但是这还只是外相,还不是理体的。理体佛的一个智慧要修多久?佛为了一句法,都是头目脑髓地去布施换取,而我们很简单就得到了,还以为是自己的。佛言佛语好像跟我们也相干的,毕竟我们是佛弟子,但是我们知道那是什么意思吗?


在三界里要破多少见惑、思惑,才证须陀洹果的。再往前推,世间第一位是忍,忍又分三品,下忍、中忍、上忍,忍要修到什么程度?要修行到补处菩萨,弥勒菩萨坐在菩提树下才修忍。一坐下来,从忍位再到中忍位,中忍位再到第一顶位。从藏教来说,弥勒菩萨成佛才出世间,然后证得圣果。



图片


背尘合觉

FORIQINGLIANGBAO

不怕妄起

就怕觉迟




所以天台教法就有这么厉害,历代祖师都学的。像我师父他老人家生死自在,静权长老也是生死自在,只要学这个,就都是有把握的。我亲近师父的时候,师父轻易不开口的,我也很疑惑,后来越来越觉得就是这个道理。请问怎么说佛法?说什么佛法?有人懂吗?我那个时候带一些居士到师父面前,平时我也跟他们讲一些佛法的,师父才跟他们讲一些四谛、十二因缘。


佛无量劫修行的愿力和威德,一句佛号具足无量功德,所以叫万德洪名。众生怎么懂呢?怎么跟众生讲佛久劫勤苦所修的德呢?众生具足听法的根器了吗?即便众生不是听法的根器,并不代表佛就没有这个愿力。世间再浊恶,佛只有愈加的悲悯。


所以在师父那个时代,我就发愿,应当让大家多了解一些佛法内容。我们要发愿好好去学,佛法是有甚深的内容的,既然佛说了,我们肯定可以学会的。那要怎么样去积累资粮?资粮位是什么?加行位又是什么?好在除了藏教,还有通教、别教和圆教这些摄受众生的教法。


释迦佛的世界是凡圣同居浊土,阿弥陀佛的世界是凡圣同居净土,所以众生还是有出路的。因为佛太慈悲了,不管众生愚昧到多么不可思议,佛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愿力也是不可思议的。


希望大家要知道,为什么学佛要生惭愧心?印光大师为什么一辈子都在看经典?念佛法也是念佛,通过领会佛的语,才能入佛的心。


戒是佛的身,我们持戒可以链接佛的身,同时也连着佛的德;经典是佛的口,我们思惟经典,也是连着佛的意。持咒也是这样的,咒是总持,难道总持就不持戒、不看佛经了吗?






问曰:若诸阿罗汉所作已办,逮得己利,不须听法,何以故说般若波罗蜜时,共五千阿罗汉?

 

答曰:诸阿罗汉虽所作已办,佛欲以甚深智慧法试。如佛问舍利弗,如波罗延经,阿耆陀难中偈说:“种种诸学人,及诸数法人,是人所行法,愿为如实说!是中,云何学人?云何数法人?”尔时,舍利弗默然。如是三问,三默。佛示义端,告舍利弗:“有生不?”舍利弗答:“大德,有生。有生者,欲为灭有为生法故,名学人;以智慧得无生法故,名数法人。”

 

如佛大师,自一心从弟子边听法,不应难言阿罗汉所作已办,何以听法。譬如饱满人得好食,犹尚更食,云何饥渴人而言不应食?以是故,诸阿罗汉虽所作已办,常在佛边听法。


佛住善法解脱中,诸阿罗汉亦住善法解脱中,住法相应,眷属庄严。佛以大众围绕,如须弥山王,十宝山围绕:如白香象王,白香象围绕;如师子王,师子众围绕。佛亦如是,佛为世间无上福田,与诸弟子围绕共住。


--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


<<上下滑动查看>>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忆少年|纪录片《觉岸》第一集
· 【西班牙英语韩语视频】慧日法语甄选|爱众生超过爱自己
· 文殊化现,龙椅坐化〡华严初祖杜顺大师圆寂纪念日
· 在黑暗冰冷的夜晚,他举起了火把|《厚德流光》炽情上线
· 《厚德流光》第一集|在黑暗冰冷的夜晚,他举起了火把
· 如何修持念佛法门?
· 为什么“众生业尽,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 利益众生是佛出世的本怀——《天台宗纲要》学记第二十八课
· 【文化释说英文有声书】第四篇 造福社会源于健康的心灵(七)
· 清珠落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
· 解脱的感觉,每天都要去模拟
· 那年冬天,山上的桃花竟然都开了
· 佛菩萨就是这样,净化我们的心
· 这是真正住持佛法的人
· 以佛法的功德庄严身心,以庄严的身心回向世界
· 微信公众平台
· 【悟道法师净土精要】怎样快速得到吉祥与清净
· 你动的,是什么念头?
· 【俄语视频】慧日法语甄选|当我们的心与圣贤在一起时
· 天神守护,百部疏主 | 唐代高僧窥基大师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