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有声书:满目青山,触目菩提

2019-11-30 00:05:00 发布: 人气:4


图片
图片

线装书局推出的《慈风普扇》属于传统文化智慧类散文集,是传喜法师近年来海内外报刊专栏的文字辑录,共分3个篇章、5个部分,42篇。涵盖生命的议题、文化的传承、精神生于道、佛教与科学、自信与自觉等内容,引导我们从种种错综复杂的信息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定海神针。《孟子》言:“吾养吾浩然之气。”《易·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本书的阅读,以期激发今人乾健不已的精神。


在当今技术成指数级增长,人工智能对整个世界的颠覆愈来愈令人咋舌的时代,人类的前途及个体生命的价值何在?本书深入浅出,法师从自我生命的体验出发,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如母有情的厚爱融化在字里行间,分享了道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启迪心灵、唤醒心灵,呼唤人性的回归;在这个信仰重建的时代,又超越信仰、超越宗教,以多维的视角,引领读者直探生命的本义,实现生命的超越,从而阐释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本质。


图片

一   文化的传承


一、东汉明帝夜梦金人

二、一脉相承

三、北纬30度

四、“灵山犹在,法华未散”

授记:生命的接力

点燃:生命的链接

1.亲近善知识

2.以戒为本 门门是妙法

3.满目青山,触目菩提

4.天下道友第一亲

5.大乘:我和你

6.菩萨:让你得到祂

7.菩提心愿:只要有缘

五、寺庙的锣鼓

1.大白塔下,赐号“传喜”

2.使命与担当

3.佛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

4.智慧、慈悲的主题不变

5.不忘初心与文化重构

6.“唐僧取经”与“唯物主义”

7.情怀与“私心”

8.狮吼佛音

9.人皆可为尧舜


图片


图片

音频版(走路、坐地铁都可听)


图片


中篇一   文化的传承

3.满目青山,触目菩提


倘若开了智慧,明白了真实乘、一实相印,这时这个“见”即是修。离见之外没有修,安住在这个见即是修,所以叫“称性修”。修和性不相离,不是我有个见后我再怎么修,此见之时即是修,修此之时具如此见。所谓重见地不重行履,甚或修行上有什么奇异、神通都算不得什么,关键要看有没有真实“见”。


具足真实见的人,属于“八风不动心”的范畴。即便有神通也不会去炫耀,对祂来讲都是稀松平常,祂会安住于这个见。我师父曾说:“佛佛祖祖,同一鼻孔出气。”什么人能做祖?祖,即是具足见和修不二的人,与过去诸佛同体,并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帮助、扶持我们修行而后开智慧,陪伴我们成长的人。所谓“性非修不显”,在修的过程中即会证悟到这样的智慧。


平时我们常说不要离开善知识,即是这个道理。虽然你的戒定慧在修行当中,但都要在善知识的加持引领下还要认证最后一关,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都要仰仗善知识的力量。最究竟的修即是见性之后的修,所谓“修非性不立”,禅宗亦云“见道方修道,不见云何修?” 


有个禅堂去参,这是祖师度众生的方便。倘若真的开悟了,还需要坐在禅堂里吗?所谓“满目青山,触目菩提”,处处是禅堂,处处都是道啊!




未完待续图片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每天给您带来一段震撼的阅读体会,音频可保存,走路、坐地铁都可以听。




图片

《慈风普扇》喜马拉雅有声书

扫描二维码聆听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赠阅新书】活动申请链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相关文章
· 五台山 —— 一个普通人也能来到的凡圣同居佛国净土
· 追思永怀印光大师、明学长老和一诚长老圆寂纪念日
· 传喜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合集全30集 {精美版}
· 《法华经》中药王菩萨供佛的密义是什么?
· 印光大师圆寂纪念日 —— 弘扬净土密护诸宗 明昌佛法潜挽世风
· 靠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在轮回中“越狱”
· 纪念印光大师圆寂纪念日 | 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 佛所说的法是超时空的,众生随类各得解
· 【感恩节】这一路,谢谢你陪我走过
· 佛陀对地藏菩萨最后的嘱托——《地藏经》讲记第30课
· 在寺院干活,是融入三宝最快的一种方式
· 文殊大士灵应录 —— 地狱不是死后才有,有的人活着就能感受到地狱恶报!
· 这一简易之法,可迅速增长寿命福德!(转发功德无量)
· 佛说:我的经典,一个字有无量的意义——《地藏经》讲记第29课
· 当下正是修行时
· 受戒和持戒的殊胜功德
· 佛果地的光明,印照着众生因地的身心
· 你为什么会感到自卑?听师父怎么说...
· 即便是破戒的出家人,为什么我们也不能对其呵责?
· 供地藏水,能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地藏经》讲记第28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