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8日,农历十一月初四,是近代高僧、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圆寂纪念日。
印光大师(1861~1940),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当年在庐山修行的慧远大师,故又号“继庐行者”,陕西郃阳(今合阳)人。印光大师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在佛教徒中威望极高,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大师均为好友,圆寂后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
大师一生化人无数,最被人称道的是,无论是谁,只要写信请教,大师皆回信指点迷津,由其回信集结而成的《印光法师文钞》,被称为“小三藏”,教内赞为“暗夜之明灯,末法之津梁”。为末法时代佛教徒尤净宗弟子最佳修行指南。因其本迹深不可测,一生中兴净宗伟业,诸多消息透露,印光大师乃大势至菩萨化身示现,教内诸多高僧也多有所指。此在《印光大师永思集》中有很多相关记载。
印祖中兴净业记
印光大师自幼随兄读儒书,颇以圣学自任,和韩欧辟佛之议。后病困数载,始悟前非,顿革先心。出世缘熟,年二十一,即投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出家,礼道纯和尚剃染,时清光绪七年辛巳岁。
次年,于陕西兴安县双溪寺,印海定律师座下受具。师六月即病目,几丧明,后虽愈,而目力已损,稍发红,即不能视物。受具时,以师善书,凡戒期中所有写法事宜,悉令代作。写字过多,目发红如血灌。幸师先于湖北莲华寺充照客时,于晒经次,得读残本龙舒净土文,而知念佛往生净土法门,乃即生了生脱死之要道。因此目病,乃悟身为苦本,即于闲时,专念佛号,夜众睡后,复起坐念佛,即写字时,亦心不离佛。故虽力疾书写,仍能勉强支持,及写事竟,而目亦全愈。由是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而自行化他,一以净土为归,即造端于斯也。
师修净土,久而弥笃,闻红螺山资福寺,为专修净土道场,遂于二十六岁(光绪十二年丙戌)辞师前往。是年十月入堂念佛,沐彻祖之遗泽,而净业大进。翌年正月,告暂假朝五台,毕,仍回资福。历任上客堂香灯寮元等职。三载之中,念佛正行而外,研读大乘经典,由是深入经藏,妙契佛心,径路修行,理事无碍矣。
年三十(十六年庚寅)至北京龙泉寺为行堂;三十一(十七年辛卯)住圆广寺;越二年(十九年癸巳)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入都请藏,检阅料理,相助乏人。众以师作事精慎,进之。化老见师道行超卓,及南归,即请伴行,安单寺之藏经楼。寺众见师励志精修,咸深钦佩,而师欿然不自足也。二十三年丁酉夏,寺众一再坚请讲经,辞不获已,乃为讲弥陀便蒙钞一座。毕,即于珠宝殿侧闭关,两期六载,而学行倍进。出关后,由了余和尚与真达等,特创为莲篷供养,与谛闲法师,先后居之。未几,仍迎归法雨。
年四十四(三十年甲辰)因谛老为温州头陀寺请藏,又请入都,助理一切。事毕南旋,仍住法雨经楼。师出家三十余年,终清之世,始终韬晦,不喜与人往来,亦不愿人知其名字,以期昼夜弥陀,早证念佛三昧。
然鼓钟于宫,声闻于外,德厚流光,终不可掩。民国纪元,师年五十有二,高鹤年居士,乃取师文数篇,刊入上海佛学丛报,署名常惭。人虽不知为谁,而文字般若,已足引发读者善根。逮民六年(五十七岁)徐蔚如居士,得与其友三书,印行,题曰印光法师信稿。七年(五十八岁)搜得师文二十余篇,印于北京,题曰印光法师文钞。八年(五十九岁)复搜得师文,再印续编,继合初续为一。九、十两年,复有增益,乃先后铅铸于商务印书馆,木刻于扬州藏经院。十一至十五年间,迭次增广,复于中华书局印行,题曰增广印光法师文钞。
夫文以载道,师之文钞流通,而师之道化遂滂浃于海内。如《净土决疑论》,《宗教不宜混滥论》及《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等,皆言言见谛,字字归宗,上符佛旨,下契生心,发挥禅净奥妙,抉择其间难易,实有发前人未发处。
当初徐蔚如居士特持书奉母,躬诣普陀,竭诚礼觐,恳求摄受,皈依座下。师犹坚持不许,指徐母子往宁波观宗寺皈依谛公。民八年,周孟由兄弟,奉庶祖母登山,再四恳求,必请收为弟子。师观察时机,理难再却,故为各赐法名。此为师许人皈依之始。
慕师道德,渴望列于门墙之善男信女,日益众多。此二十余年来,皈依师座之人,实不可以数计。即依教奉行,吃素念佛,精修净业,得遂生西之士女,亦难枚举。
民十一年(六十二岁)定海县陶在东知事,会稽道黄涵之道尹,汇师道行,呈请大总统徐,题赐悟彻圆明匾额一方。赍送普陀,香花供养,极盛一时。缁素欣羡,师则若罔闻知。有叩之者,答以虚空楼阁,自无实德,惭愧不已,荣从何来等语。
俭以自奉 厚以待人
凡善信男女,供养香敬,悉皆代人广种福田,用于流通经籍,与救济饥贫。但权衡轻重,先其所急,而为措施。
如民十五年(六十六岁)长安被困,解围后,即以印文钞之款,急拨三千圆,托人速汇赈济。凡闻何方被灾告急,必尽力提倡捐助,以期救援。
二十四年(七十五岁)陕省大旱,得王幼农居士函告,即取存折,令人速汇一千圆助急赈。汇后,令德森查帐,折中所存,仅百余圆。而报国寺一切需用,全赖维持,亦不介意。
二十五年(七十六岁)应上海护国息灾法会说法时,闻绥远灾情严重,即对众发表,以当时一千余人皈依求戒等香敬,计洋二千九百余圆,尽数捐去,再自拨原存印书之款一千圆为倡。及回苏,众在车站迎接,请师上灵岩一观近年景象。犹急往报国,取折饬汇讫,而后伴众登山。师之导众救灾,己饥己溺之深心,类皆如是。
魏梅荪、王幼农等居士,在南京三汊河,发起创办法云寺放生念佛道场,请师参加,并订定寺规。继由任心白居士,商请上海冯梦华,王一亭,姚文敷,关絅之,黄涵之等诸大居士,开办佛教慈幼院于其间,一一皆仗师之德望,启人信仰,而得成就。且对慈幼院之教养赤贫子弟,师益极力助成。其中经费,由师劝募,及自捐者,为数颇巨。
至其法施,则自印送安士全书以来,及创办弘化社,二十余年,所印各书,不下四五百万部,佛像亦在百万余帧,法化之弘,亦复滂溥中外。
综观师之一言一行,无非代佛宣化,以期挽救世道人心,俾贤才辈出,福国利民。而其自奉,食唯充饥,不求适口。衣取御寒,厌弃美丽。有供养珍美衣食,非却而不受,即转锡他人。若普通物品,辄令持交库房,俾大众共享,决不自用。此虽细行,亦足为末世佛子,矜式者也。
维护法门 功难思议
其最重要者,若前次欧战时,政府有移德侨驻普陀之议。师恐有碍大众清修,特函嘱陈锡周居士,转托要人疏通,其事遂寝。
民十一年(六十二岁)江苏义务教育期成会会长等,呈准省府借寺庙作校舍。定海知事陶在东,函师挽救。师即函请王幼农、魏梅荪二居士设法,并令妙莲和尚奔走,遂蒙当局明令保护。
十六年(六十七岁)政局初更,寺产毫无保障,几伏灭教之祸,而普陀首当其冲。由师舍命力争,僧侣得以苟安。
二十二三年(七十三四岁)安徽阜阳古刹资福寺,唐尉迟敬德造供三佛存焉,全寺为学校占据。山西五台碧山寺广济茅篷,横遭厄运。两皆涉讼官厅,当道偏听一面之辞,二寺几将废灭。各得师一函,忽转视听。广济因此立定真正十方,永远安心办道之基础。资福亦从兹保全,渐次中兴。
二十四年(七十五岁)全国教育会议,某教厅长,提议全国寺产作教育基金,全国寺庙改为学校。议决,呈请内政部,大学院备案。报端揭载,群为震惊。时由佛教会理事长圆瑛法师,及常务理事大悲明道诸师,关黄屈等诸居士,同至报国叩关请示。师以卫教相勉,及示办法。返沪开会,公举代表,入都请愿。仗师光照,教难解除。
江西庙产,自二十二至二十五(七十六岁)四年之内,发生三次大风波,几有灭尽无遗之势。虽由德森历年呼吁,力竭声嘶。中国佛教会,亦多次设法。终得师之慈光加被,感动诸大护法,群起营救,一一达到美满结果,仍保安全。
无缘慈悲
民十一二年,应定海县陶知事请,物色讲师,至监狱宣讲,乃推智德法师应聘。师令宣讲安士全书等,关于因果报应,净土法门各要旨,狱囚亦多受感化。及沪上王一亭,沈惺叔等居士,发起江苏监狱感化会,聘师为名誉会长。讲师邓朴君,戚则周,(即明道师在俗姓名)乔恂如等居士,皆师之皈依弟子。由师示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及注重因果,提倡净土,为讲演之要目。而狱官监犯,因之改过迁善,归心大法,吃素念佛者,亦大有其人。
其于异类也,十九年(七十岁)二月,师由申太平,赴苏报国,铺盖衣箱,附来臭虫极多。孳生之蕃,致关房会客窗口与外之几上,夏秋之间,均常见臭虫往来。有弟子念师年老,不堪其扰,屡请入内代为收拾,师皆峻拒不许。且云,此只怪自己无道德。古高僧,不耐臭虫之扰,乃告之曰,畜生,你来打差,当迁你单。虫即相率而去。吾今修持不力,无此感应,夫复何言。泰然处之,终不介意。至二十二年(七十三岁)臭虫忽然绝迹,师亦不对人言。时近端午,德森念及问师,答云,没有了。森以为师年老眼花,故一再坚请入内检查,确已净尽,了无踪迹,殆亦为师迁单去矣。
师在关净课外,常持大悲咒加持水米,以赐诸医束手之危病者,辄见奇效。一日报国藏经楼,发现无数白蚁,师在山闻之,赐大悲水令洒之,白蚁亦从此绝迹,此为二十七年夏事也。师之法力神应,类多如此。
师固不喜眷属,故无出家剃徒。经民国高僧弘一法师再三恳请,破例收为弟子。
师又宿誓不作寺庙主,自客居法雨,二十余年,晦迹精修,绝少他往。自民国七年,印安士全书以来,迭因事至沪,苦乏安居之所。真达于民十一年,翻造太平寺时,为师特辟净室一间。
至民十九年(七十岁)二月往苏,即就报国掩关。先是木渎灵岩,真达请示于师,立为十方专修净业道场,一切规约章程,悉秉师志而定。灵岩迄今,推为我国净土宗第二道场者,岂偶然哉。
逮二十六年(七十七岁)冬,为时局所迫,顺妙真等请,移锡灵岩。
预知时至 安详示寂
民国二十九年春,复章缘净居士书,有云,今已八十,朝不保夕。又云,光将死之人,岂可留此规矩。
逮冬十月二十七日,略示微疾。至二十八日午后一时,即命召集在山全体职事,及居士等,至关房会谈。告众曰,灵岩住持,未可久悬,即命妙真任之。众表赞同,乃詹十一月初九日为升座之期,师云,太迟。改选初四,亦云,迟了。后择初一,即点首曰,可矣。旋对众开示本寺沿革,达两小时余。后虽精神渐弱,仍与真达等,时商各事,恬适如常,无诸病态。
初三晚,仍进稀粥碗许。食毕,语真达等云,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此后精神逐渐疲惫,体温降低。
初四早一时半,由床上起坐云,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言讫,即大声念佛。二时十五分,索水洗手毕,起立云,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竟,即移坐椅上,面西端身正坐。三时许妙真至,承嘱咐云,汝要维持道场,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后不复语,只唇动念佛。延近五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西逝。观师之一生自行化他,及临终瑞相,往生莲品,当然不在中下。
荼毗后,偕众赴荼毗所检骨,色白质坚,重如矿石,触之作金石声。顶骨裂五瓣,如莲花,齿三十二颗。舍利形式,有成块者,珠粒者,花瓣者,色红,白,碧,五彩以百计,分为六聚,各盛以盘。识者曰,五色舍利珠者,粒圆而散者也。五色小舍利花者,珠粒相粘成花状者也。五色大舍利花者,薄片如花朵者也。五色血舍利花者,血所化者也。五色舍利块者,杂形如块者也。牙齿三十二粒,所谓牙齿舍利也。
主要著作
《印光大师文钞》—— 现今留存的《印光大师全集》共有七册,其中前三册是印光大师本人亲撰的作品,即第一册《印光大师文钞》(增广正编),第二册《印光大师文钞续编》(第二编),第三册《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外集)。
《印光大师嘉言录》—— 由李圆净居士编述,书分十篇三十八章,由《增广文钞》(《全集》第一册)中节录出来,分门别类,拣择安插而成为一册。其所选录的出处,某卷某页,都记载的很详细,可以依照《文钞》全文相互的对阅。
《印光大师嘉言录续编》—— 由广觉法师,与徐志一居士,二位发心将《文钞续编》(为《全集》的第二册)节录出来,整理分成十篇而编成的。其完成的时间是在民国卅二年(一九四三),是为印光大师往生后的第三年(注九)。《嘉言录》既然是净土入门的书,《嘉言录续编》,亦复如是。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由李净通居士于民国四十一年(一九五二)依《文钞正编》、《文钞续编》、《文钞三编》选出精粹的部分,理显真常,语无重见,录有三百三十三则。仍按照《嘉言录》的编次,分为十类,并一一详细圈点,以便阅读。
《永思集》—— 是对印光大师缅怀纪念所收集而成的。于民国三十年(一九四一)大法錀书局的陈海量居士,裒辑十方缁素颂扬印光大师的文章。普令四众弟子见闻景仰,敬重其行,效仿学习之。
《永思集续编》—— 乐崇辉居士发起为纪念印光大师三十周年(民国五十九)的文字征集。其中有菩提树九十七期印光大师生西二十周年纪念专号,纪念文十多篇,皆是在台缁素大德追思大师的佳作;还有复应脱大师等书札六通,《文钞》、《永思集》未载入的。以纪念性质来提醒世人,印光大师在无尽的数海中,为何独取念佛法门度人,为何净土的三根普被,九界咸收,适应于末法众生。《永思集》与《永思集续编》编在《印光大师全集》的第五册。
《遗教摘要》—— 现收于《印光大师全集》第六册,是应脱大师等摘辑的。将〈文钞〉里的〈辟程朱〉、〈家庭教育〉、〈净土决疑论〉、〈印光大师破邪论〉等较重要的提出来加以解释,俾使读者一目了然,而不会望文生义的裹足不前。
《纪念文集》—— 列于《印光大师全集》第七册,为广定法师数次亲自到国外,四处搜集大师遣著资料,又将〈弘化月刊〉所载遗教,及各佛教月刊,有关大师遗稿,尽为搜辑。因而有《纪念文集》的诞生(注一三)。看了《纪念文集》更可明了印光大师的伟大与崇高,不愧为第十三代净土教的祖师。
印光大师生于清咸丰十一年辛酉,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寂于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十一月初四日卯时。世寿八十,僧腊六十。荼毗后奉灵骨塔于灵岩山石鼓之东南。
圆瑛法师赞曰,大师末后放光明,灵骨珠花色色新,净土真修有实证,纵教火化不为尘。真实语也。
印光法师的一生,诚如弘一法师的评价:“弘扬净土,密护诸宗,明昌佛法,潜挽世风。所摄皆具慈悲,语默无非教化。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古文殊寺
客堂电话:0350 — 336 3636
声 明
本文由「大圣五台山古文殊寺」
微信平台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