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有声书:生命的追问

2019-09-16 00:05:00 发布: 人气:1


图片
图片

线装书局推出的《慈风普扇》属于传统文化智慧类散文集,是传喜法师近年来海内外报刊专栏的文字辑录,共分3个篇章、5个部分,42篇。涵盖生命的议题、文化的传承、精神生于道、佛教与科学、自信与自觉等内容,引导我们从种种错综复杂的信息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定海神针。《孟子》言:“吾养吾浩然之气。”《易·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本书的阅读,以期激发今人乾健不已的精神。


在当今技术成指数级增长,人工智能对整个世界的颠覆愈来愈令人咋舌的时代,人类的前途及个体生命的价值何在?本书深入浅出,法师从自我生命的体验出发,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如母有情的厚爱融化在字里行间,分享了道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启迪心灵、唤醒心灵,呼唤人性的回归;在这个信仰重建的时代,又超越信仰、超越宗教,以多维的视角,引领读者直探生命的本义,实现生命的超越,从而阐释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本质。


图片

上篇 生命的议题


一、看破“无常”的本性

二、保持正觉 如沐春雨

三、滴水入海 心心相印

四、美在月光里行

五、“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六、“妈妈生了弟弟,哥哥哭了”

七、生命的追问

八、冰对水说

九、装藏心灵世界

十、智慧,是一种能量的传递

十一、孝心天堂

十二、“你是谁”

十三、“我,就是惑业”

十四、孔子“苦”中的境界


图片


图片

音频版(走路、坐地铁都可听)


图片


上篇 生命的议题


七、生命的追问


《道德经》承载着我们祖先对后世子孙的莫大悲悯。孔夫子曾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对生命来说,生死是一种低级的生命现象,而道是高级的生命状态,是形而上的智慧。如果你体悟到了天地大道,你就超越了低级生死,当生死来临时就不再恐惧或恐慌。这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道统,是非常尊贵的文化,也是人类能够在地球上可持续发展、长生久视的核心文化,是低级走向高级生命状态的智慧。


幼年时我曾随父母从上海下放至农村,一时还体尝不到生计的窘迫,但蓝天白云的乡间生活自由而开放,那里珍藏着我整个童年的记忆。那段日子里,我跟随妈妈频频往返于城乡之间,在行色匆匆的人流里赶车上路,看世事沧桑,生死无常。这对一个旅途中的小孩来说,仿佛开启了一双旁观的眼睛,由此亦引发了我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思考。


记得那时,村里有一位平时不苟言笑的硬汉,在女儿不幸落水而痛失爱女后,他撕心裂肺、哭天抢地的哀伤,令我大为惊讶。他的哀伤也深深震撼、刺痛着我。村里有人过世了,躺在门板上,家里人伤心欲绝,大放悲声,可过几天还是被抬出去埋进了土里。既然每一个人都要走这条路,那我们人为什么要活着?过节时为什么还要烧纸钱?古人又是怎样看待生死的?人活着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对生命、对生死的诸多问号,困扰着我,促使我苦苦地去追寻。及至读书了,学习到自然科学、人文历史,启发我更深入地去思考:人、社会、历史是怎样来的?可依然绕不开对生命的追问:人为什么要活着呢?生命的价值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在家庭、社会、课堂里找不到答案。于是,我就挨家书店去搜寻,渴望在古书典籍里能找到,求助《三字经》、《周易》、《道德经》。当看到“三才者,天地人”时,非常纳闷:人这么渺小,人死活对天地无所谓,何来三才也?百思不得其解,《周易》里也提到“天地人”,可依旧不知所云。


找道家的再看看,《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太玄奥,有点云里雾里。看到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似乎有点明白了!“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好坏、美丑、高下,原来是比较出来的,善恶也不是一定的,任何事情都是相对而言,不是绝对的。


《道德经》一下解放了我的思想,让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我看世界的眼光也顿然改变了。就像那个年代里看电影,首先要区分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若是好人,我们就站在他的立场,同仇敌忾;若是“地富反坏右”,就恨不得他快点“死”,让他赶快退场。将黑白、好坏、善恶如此简单化、绝对化,而这种绝对对立的二元论思惟,在现实生活里往往也是行不通的。


这时,我就把心彻底放下了,不再钻牛角尖,接下来就在“用”上去实践。所谓“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心”怎样才能容物呢?若能把心虚下来才能与天地合一,所以心要虚。“实其腹”,呼吸是生命存在的基本体征之一,佛教里说生死在呼吸之间。意思是一个人心若能空下来,心虚了之后气就会实。“弱其志,强其骨”,人若没什么强烈欲望的话,骨就会实。而“腹实”则代表你的气充盈,“强其骨”则代表你的精神充盈,一个生命最重要的就是有精神、有气力,气若很实的话力量也会大,如果精神饱满的话,即便无所得人也很快乐。


若能与天地合一,这是最好的生命状态。当我这样去实践的时候,当自我开始回归的时候,果然特别好用。所以心最重要,我们首先要做回人。后来正是通过这个我才学到佛,一学佛所有的困惑就都有了答案,疑问也全都迎刃而解了。



我们的生命是有延续的。我的今天是昨天的延续,我的明天是今天的延续,我的这一生是前生的延续,我的下一生是这一生的延续——这是佛教的三世观。这时,我发现我的身心也越来越能安顿了,因为我找到了一种合理的价值观,我的生命状态也越来越舒畅,身体也发生了转变。以前,每到冬天我的手脚、耳朵都会生冻疮,无论多厚的棉衣、手套都无济于事,但学习了传统文化之后,六神有主、归元了,连冻疮也不治而愈了。


后来,我发现不仅冻疮没有了,我的身体也越来越强壮了,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了,人生似乎也有了意义,生命也变得越发美好起来。正因为我厘清了思想,心灵找到了归宿,才觉得生命充实了。正如孟子所言:“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生命里一下有了光和热,才有所谓修齐治平。这是指生命的一种正能量,是生命层次的一种提升。


当初我思索生命的意义却找不到答案,那时觉得天也是灰灰的,人活得那么累,心中不免责怪爸妈为什么生我?由此可知,当一个人心灵迷失、内心空虚之时,对父母不可能产生孝心,对朋友不可能讲义气,对国家也不可能尽忠。唯有自我的心灵安顿了,心能得自在、生欢喜了,我们生命中的所有美好才会得以展现。



同样,我当年的这个困惑似乎也在困扰着今天的年轻人。媒体有一则报道里说,“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这个令人震惊的结论来自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一次演讲中,他表示一些学生因为价值观缺陷导致了心理障碍,并称之为“空心病”——“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或许,对人生意义的质疑也意味着一种成长。报道分析认为:“与其说一些学生在抱怨人生没有意义,不如说他们希望追求更大的人生意义。换言之,一个人如果意识到自己应该追求更高层面的人生意义,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毋庸讳言,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被告知“读好书、工作好,才能赚到钱”。当赚钱、成功这种片面狭隘的价值观被视为生命的全部时,对成功的渴望与偏执就成了所谓的社会焦虑,同样,为了钱有的人也不惜铤而走险,以致伤人害己。


因而,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需要佛法的滋养。而通常的状况是,我们还不知道“自我迷失”了。可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坐地铁的还是等公交的,在熙攘的人流里很多人都是茫然失措、六神无主的——有人没“魂”,“魂”飘在外不在体内,是完全迷失的生命状态。然而,一个迷路的生命肯定是痛苦的!


现在,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即是通过念阿弥陀佛找回自己——皈依阿弥陀佛,在平静专注中首先找回自己——让“魂”安到身体里来,才能六神有主。




未完待续图片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每天给您带来一段震撼的阅读体会,音频可保存,走路、坐地铁都可以听。




图片

《慈风普扇》喜马拉雅有声书

扫描二维码聆听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赠阅新书】活动申请链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相关文章
· 漫画 | 老来丧子人间苦,愿生净土享清福
· 我们迷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里
· 央视新闻倡导大众科学吃素!一份专业级蔬食指南请你收下>>>
· 他们,是佛陀时代的贤圣僧
· 唱梵呗是一种修行,听梵呗也一样
· 欧洲素食盛行,素食总人口飙升至7500万!
· 天台祖师 | 高祖无畏论主龙树大师
· 五台金色月—— 庆祝祖国七十华诞 古文殊寺中秋音乐会圆满
· 一世守戒,万世解脱
· 照见五蕴皆空,就得到真的寂静
· 下等人谈是非;中等人谈问题;上等人谈格局,格局越大,越不纠缠
· 中秋•恭迎月光菩萨圣诞|月光三昧普照乾坤 见者吉祥!
· 月明,花开;觉心,见佛——犹记得昙花舒放,双色莲开
· 佛法有声书:妈妈生了弟弟,哥哥哭了
· 五台金色月 | 中秋佳节,恭迎月光菩萨圣诞!
· 漫画:酒醉念佛 水鬼晕退
· 抛却根尘,安住于无漏的世界
· 弘一大师:做人做事的十大要诀
· 他伴着种种稀有的瑞相,降生人间
· 【修行窍诀】我的师父和过去的老修行者们都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