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三教”的指向(有声读物)

2019-07-24 00:05:00 发布: 人气:3
图片
图片

《文化释说》整体概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源流,对人类生活、心灵从时间的深度和文化的广度上进行了整体的探讨。

书中摘选精编自传喜法师应邀赴同济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高等学府所作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内容,全面地阐释了中华传统文化脉络渊源,详细地解读了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从衣食住行细微处入手解读民族文化传承之路,是通俗易懂、乐趣横生、不可或缺的一本传统文化类的益书。


图片


第七篇  “知行合一”的智慧实践

引言

 一、天地大道 你知道什么

 二、“求知”,要“求”什么样的“知”

 三、“心”是我们生命的主人

      1. 知“道”不知“道”

       2. 道德信仰抉择出人生价值

       3.“心”,是我们这个生命的主人

       4. 我们忘记了“头上三尺有神明”

       5.“缘起性空”,依此敲“道”的门

        6. 郴江本自绕郴山

四、“道”的人格化

 五、答问录

        1. 觉悟比方法重要

         2.“道”就是我们人性的回归

         3. 儒道佛“三教”的指向

                4. 真实存在


图片


图片

音频版(走路、坐地铁都可听)


图片

    第七篇  “知行合一”的智慧实践

        五、答问录


3. 儒道佛“三教”的指向


听众:尊敬的法师,下午听到法师智慧的演讲,很钦佩法师的博学、通达、圆融,这也让我联想起少林寺山门里的“三教合一碑”, 我仿佛也看到大师在三教之间、在古今之间、在天地之间自由地飞翔。作为一个红尘中人,总希望大德高僧能给予更多指点。


因为听大师讲“佛中有道,道中有儒,儒中有佛”,那么它们指引的方向都是天下大同、和谐。我想问的是:儒、道和佛的指向各是什么?


传喜法师:讲到儒释道,“三教碑”上有简介:儒家主要讲人, 怎么做好这个人;道家,除了做好人外,还有成人的部分,就是追求永恒。简言之,一个是“做人”,一个是“修身”,佛教更偏重于“修心”。


记得上次我们河南的记者来问到“三教”,因为我们河南人喜欢吃面食,当时就这样做比喻:儒家讲的“做人”就像面片一样,一捻一片;“道”,就是把这个面片拉长一点,变面条了,追求生命更健康, “长生久视,羽化成仙”,这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而佛教追求的是超越三界,在佛教看来,人、天也只是“业”的结果, 即便升天了也不究竟。跳出业的锁链,这是佛教所追求的,正因为佛教所追求的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所以,对于人、道德等层面涵盖得就非常巧妙。


一个学佛的人要戒恶修善,就变成一个好人,佛教里说“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第三句是“自净其意”,就是不“着”在善的相上,又能改变恶的相,善恶两边都不落,生命凌驾于这个之上,这是佛教的特色。


佛教的这个特色也在帮助着“道”的恢复,对儒家也大有裨益, 弥补其对因果认识之不足。


像前面所讲的王重阳,就是在佛教禅宗里开悟后,又强调心性之学,才创立了全真教及北七真;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阳明,都受到佛教的影响,尔后依儒家的方法致用。所以,佛教保持着我们中华的文脉,这是一大贡献。


正如余秋雨所说,他的故乡余姚,出过黄宗羲、王阳明这样的“大儒”,但到他出生时,方圆几十里的土地上,几乎没人知道那些大儒的名字,甚至连识字的都没几个。在一片兵荒马乱、盗匪横行的世道中, 唯一与文明有关的痕迹,就是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吃素念佛的女家长。成年后每每念及于此,他就不得不感谢佛教,感谢佛教在普通民众心间建立起来的精神秩序。他说,可见一句“阿弥陀佛”承载了我们的中华文明。


而当今时代,不乏还有一批出家人,剔除须发,袈裟着身,扛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旗帜。




未完待续图片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每天给您带来一段震撼的阅读体会,音频可保存,走路、坐地铁都可以听。



图片


图片

《文化释说》喜马拉雅有声书

扫描二维码聆听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图片
图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赠阅新书】活动申请链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图片

相关文章
· 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
· 梦参长老:地藏菩萨最根本的愿力是什么?(第四课)
· 打破业力的隔阂!
· “当人肉被从超市买回?!”国外女画家绘制的人与动物互换的世界,看完后绝对会震撼!
· 梦参长老:念《地藏经》能消新生儿累世业障、解除病苦、救拔亡者,免遭天灾人祸(第三课)
· 另类怀旧——我们集体忘记的这件事
· “道”就是我们人性的回归(有声读物)
· 佛陀往劫的大悲愿
· 不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是一种智慧
· 梦参长老:业因不同,感果受报也不同(第二课)
· 觉悟比方法重要(有声读物)
· 梦参长老:《地藏经》的大意和修行方法 (第一课)
· 恭逢观音菩萨成道日——寻声救苦,千处祈求千处应(转发功德无量)
· “道”的人格化(有声读物)
· 哪里有苦难的众生, 观音菩萨就在哪里
· 祖上有阴德,子孙当贵显
· 印光大师:吃素的人吃什么、如何保养才能养生?
· 花钱的小窍诀
· 佛教故事丨佛陀波利与五台山
· 郴江本自绕郴山(有声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