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听《寒山诗集》| 岩前独坐的心境

2018-11-26 06:00:00 发布: 人气:5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顶礼寒山大士!

顶礼弘宗演教诸大善知识!

顶礼悟公上人!


《寒山诗集》

第六首



月是心枢要。


因指见其月,


含虚洞玄妙。


廓然神自清,


一轮本无照。


万象影现中,


圆月当天耀。


岩前独静坐,



图片

寒山诗


图片


精华摘录:


“岩前独静坐,圆月当天耀”这个境界,有时候我也想起来,我自己也常常去天台山,也常常在明月光下,坐在岩石上。天台山的石头,很多是花岗岩的岩质,跟终南山的石头有点像,终南山则全部都是花岗岩石。因为钟南山,当时在唐朝的时候,在长安城外,所以有很多的修道人隐于钟南山中。但是有的人隐居了,也为了避讥嫌,因为离长安城太近,好像修行给别人看到一样。当时有很多人也会来到离当时首都很远的天台山,所以天台山当时修道的这个道场,一直在我们佛门中是非常主要的一个,也被称为八小山,修道的人很多的。所以天台山以前的茅棚很多,一直到几十年前还是这样,现在住茅棚的好几个我们都是同参,因为我在九十年代初出家的时候,频繁往来于天台山和大佛寺之间,所以,那里面有很多的老修行我都非常熟悉。


这两年才比较疏远一点,没有时间去,但是我很想念他们,很想念他们!这个“岩前独静坐”,一读这个诗句仿佛又回到那个状态一样,那个圆月当空,山空深寂,有时候远远传来,潺潺的流水和瀑布之声,哗哗的瀑布声,是修道人的这种境界啊!在心当中是很眷恋的,有时候,对这种有偏爱和执着。我们文殊菩萨所讲的,出家爱清闲,清闲即为贵,当一个人远离喧嚣,在山中在岩前独坐,一轮明月,华辉遍满,铺在这个山间,照在溪松,也照着我们,这个清凉也照着我们的这个身体的时候,这个特别有一种超尘脱凡之意境。


外面是万籁寂静,内在也是身心无碍,这样子啊,所以,种种的挂碍,自然放松的时候,“万象影现中”,反而是我们的觉性,犹如清凉的月光一样,清晰的照耀一切,所以“一轮本无照”,前面“岩前独静坐,圆月当天耀”,这个圆月就在万象影现中,就变成了我们的心月,而并非是指天上的圆月了。


<<< <<< <


所以“一轮本无照”,是指我们的心月耀天心,万象影现中,虽然现而无照,这样子的,自证自了的智慧,接下的这个“廓然神自清”,当我们修行人到这种状态的时候,神清气朗,一下子就进入到那种,“寒墟洞玄妙”,天地回旋与心中,勃勃之生机自然升起,这时候说,心为万法主,要做的让天地宇宙的主人,所以这里面有玄妙啊!达到这样子的一种,“因指见其月”,我们的寒山大师说,我写到现在,我写的什么,不要着在我这个文字相上啊,这个文字的话是引领修道人去见道的,着在我文字上则如嚼蜡一般啊,“因指见其月”,文字如指,标就是标我们心月的,月是心枢要,所以禅宗里说,有的是着人,有的是着境,有的是有人着人有境着境,还有人境俱着。人境俱着是什么?月是心枢要,朗然现前。


所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什么是善知识呢?具眼者。如果你不遇到善知识的话,天底下这个,他也不知道,两个都不知道,两个瞎子碰瞎子,他知道了我们迷在哪方面,然后,禅宗叫抽钉拔锚,让我们八万四千的这个泡沫之因缘,让他还归于虚空,幻化的,见他的幻化的本相,露出其本来,水落而石出。


修行人是一个爱好,修行人是一个爱好的,这个天下人,有的人就爱好赚钱,有的人就爱钱,他对钱很爱好的,就是这样嘛!我们在座的也听着,我们心里如果有爱好钱的习气,我对这个假装修行,嫉恶如仇,装,给我装的话,要么我不知道,在庙里我当大家是老菩萨老修行啊,很尊敬,穿着这身佛衣服了嘛。我们学佛啊,你怎么定一个正确的位,怎样正确定位。


<<< <<< <


所以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个第十首,寒山诗,楚石大师和石树大师都有和,楚石大师他和的是:“心如大圆镜,万象同辉耀。本净非琢磨,元明不隨照。于中有得失,向上无玄妙”。如果在这个当中你还有得失是非,这种分别计较的话,向上无玄妙,玄妙的向上一着,进不去的,凡圣阻隔啊,“打破此镜来,吾人云甚要”。如果我们这个镜子要没有的话,凡夫一个啊,有什么要不要的,有什么重要不重要。


石树大师也有啊:“心与境绝滓,身与山争耀。”这个里面啊,心,我们分别对心和外在的粗的,粗显的境,就像渣子一样啊,废物一样,身与山争耀,这就对比的更加清楚了,我们执着啊,我们执着了之后,身体好像比山还大,身与山争耀,“身心无异论,水月互相照。”如果身和心,无异论是什么,身与心能归于一处,身心能一体,水月互相照,这个里面,他就是,当心如果和境相对待的话,那两个都是渣子,心也是渣子,境也是渣子,心连累境,境也连累心,身和外面的也是对立的话,山也有高低,就像我执我慢。我执我慢有时比我们这个靠山,鹰山还要大哦,所以,当身和心能够统一的时候,水和月都没什么分别的。


“于此悟寻常,何必谭玄妙。”如果我们与身心不起分别的话,心和境不起分别的话,这个里面也不要去说什么玄妙,玄妙则不无,虽然不谈玄妙,玄妙也不会没有的,玄妙的境界,圣境自然现前的,“玄妙则不无,真机非至要。”所以,楚石大师和石树大师两位大时代和诗进一步的来衬托出寒山大师的这个。


<<< <<< <



所以这个,是历史当中修行人以文字相神交的一种方法,一种大自在。他们的诗之间不存在一种比较,其实也不存在着我们寒山大师的诗是不是有缺陷,他们来补一下,也不是!都不是!他们的这个诗是可以相互独立的,寒山大师的诗是圆满无缺的,可以独立的,石树大师的诗也可以独立的,楚石大师的也可以独立的,都是独立的圆满的。所以我师父讲啊,祖师和佛是一鼻孔出气,虽然是文字,其里面的意境是圆满的,阐述的是这样一个,“因指见其月,月是心樞要”,他都是标这样一种,标这样一种圆满的一个。


生命在根尘之间迷失掉了。如果能把根尘当中的这个识,把识转成智,智是不生灭不分别的。为什么有根尘呢?就是因为有识的这个分别,分别固有生灭。我们的生命就是皈依这个生灭,就随他而去了,有生老病死。如果我们常住在这个不生灭的智当中,那你说人都不生老病死了吗,确确实实人是可以做到不生老病死。甚至就是这种玄妙,我们寒山大师自身确实证实了这一点,在我们佛教上,他是平时显现的疯癫,当别人认识到他的真面目,原来是文殊化身的时候,人家来供养他,他就跑,一跑到石头里去了,别人眼睁睁看着,唉?人怎么往石头里面走进去的,后面来抓他的人,骑马来的,马扑到石头上,马蹄印也落下来,但是他们又被反弹回去了,回去报给自己的老爷,我们没完成任务,我们眼看要追到了,他又跑到石头里去了,有的一些文献上也记载,寒山大师活到一百多岁无疾而终,显现了无疾而终。


这个里面,佛法里面,就像练武的说中华有神功,“中华有神功”神功从哪里来的?神功这个功夫实在不是练出来的,不是练不来的!这是一种。所以说你看在我们中国的武术界,公推武术归少林,少林的武术是什么啊?是佛家的。佛家是讲悟性的,所以也有人喜欢练,但是他一旦喜欢练武了之后,他对这个佛法的无为他不能深入的体会的话,他不能进入到,中华有神功的神功这个意境当中去。这里面这八句啊,是佛门各宗各派的精华,是佛法僧三宝的精华,也是我们东方文化的精华。

待续......

点击下面图片

复习过往所学

图片

序篇


图片

第一首


图片

第二首




图片

第三首


图片

第四首


图片

第五首






图片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相关文章
· 慧日生活 | 近期,有时间快来慧日寺⋯⋯
· 静听《寒山诗集》| 岩前独坐的心境
· 观世音菩萨是啥心态?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十一 初分般若行相品第十之四
· 静听《寒山诗集》| 修行的下手处
· “道”在平常生活中
· 今天变成菩萨,包教包会⋯⋯
· 母恩难报,让你体会一下!
· 出家人代表着⋯⋯
· 静听《寒山诗集》| 修行的下手处
· 佛教是啥,今天可算听明白了!!!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十 初分般若行相品第十之三
· 静听《寒山诗集》| 阿兰若处见真如
· “我要出远门了!”“买的什么票?”“上品上生票!”
· 愿
· 静听《寒山诗集》| 阿兰若处见真如
· 你真的不了解文殊菩萨!
· 积福修慧最快的法门
· 《寒山诗集》| 寒山道上行人稀
· 莫忘世上苦人多 ——「慧」看电影之《亲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