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他不识字, 却又听懂《金刚经》?

2018-11-18 06:01:00 发布: 人气:2


图片

为何他不识字,

却又听懂《金刚经》?



唐朝是中华文化最为鼎盛的时期,然而生于大唐盛世的六祖大师,从小接受的却是这样的教育——远离功名利禄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做个实实在在的人。在那个大家都追求功名利禄的时代,他家祖训要求子孙不当官、不读书、不经商,安心做个打柴人。

 

所以六祖大师虽然示现为一个不识字的打柴人,但对他而言打柴就是在修行,他很早就在修行了,因此他一听《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能体悟大道,一闻百悟、一闻千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其心,把心中的垃圾全部都倒掉。

 

图片

智慧和文字没有关系


在大唐盛世,这位一字不识的人体悟了这种大智慧,因为识字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不等于有智慧。


六祖大师说:智慧跟文字没有关系,没有智慧,读经千遍万遍是被经转;若有智慧则能转经;若能转经即同如来。六祖大师拨乱反正,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让我们了悟佛法的大智慧。佛法大智慧虽朴素,却具有真理的普遍性,无处不现,所以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金刚经》里所讲的金刚,但是我们的这个金刚被垃圾埋没很久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还有太多的虚妄虚荣,这些假的负累埋葬了我们的金刚性。


图片

见境心动,

便落入生灭的境界


六祖大师隐迹猎人队伍十五年之后,来到广东法性寺(即现在的光孝寺),正逢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法会还没开始,一阵风过,幡随风飘动,幡下的铜坠相互碰击发出叮铛之声。闻者有人说是风动,有人说是幡动,一时争论不止。这时六祖大师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见境心动,你就人随境转,从而落入生灭的境界。所以,要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如如不动方寸不乱,拥有自己,才能拥有全世界。


内容转自「佛教慧日」公众平台

摘自2015年3月17日传喜法师

广州光孝寺六祖大师剃度出家瘗发塔下的开示


点击下方空白处

送您一句偈



兀兀不修善,

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

荡荡心无著。


图片

选自《六祖坛经·付嘱·第五节》



图片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慧日法宝”

图片

相关文章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十五 初分教诫教授品第七 之二十五
· 生命是有自己的因果
· 梦老谈地藏三经的修行法门, 哪一个法门忏悔业障快?
· 百年悲心缅怀佛门耆宿梦参长老——“一生的梦因缘”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十四 初分教诫教授品第七 之二十四
· 学要
· “传承的金线" | 大佛寺,一切的起源
· 三人同做一梦,苏东坡的前世不简单
· 佛法带你穿越古文明:祖先留给我们一份大礼--“生命升华的天梯”
· 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十三 初分教诫教授品第七 之二十三
· 有心无心,唯圣人善用之
· 信吧,有佛菩萨在呢!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十二 初分教诫教授品第七 之二十二
· 好名
· 这一回,你押宝押对了吗?
· 谁在以自己的功德承担众生的业力?
· 终极揭密!世界各大古文明中圣树和人首兽身的神秘寓意!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十一 初分教诫教授品第七 之二十一
· 愚之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