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裴休
唐朝的相国裴休,字公美,河东(山西西南部)人士。裴相国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曾亲近黄檗禅师,后在圭峰禅师座下参学。退隐以后,专志禅学,默契无生之理。
裴相国于孩提时有一位奇异的出家人曾对他说:“你到清凉寺来,我会送你三颗舍利子,还有一封简书要给你。”
裴相国跟了去,那位师父果真给了他三颗舍利子,只是那封信是用天竺文字写的,他看不懂上面写了些什么,就把信随手保存了起来。
后来他做了官,遇见了黄檗、圭峰两位禅门大德,志心于佛道,对于世上的功名利禄都看得很淡,并时时想要脱离尘缘俗网。
有一天,他在整理旧物时,无意间发现了那封旧书简,就拿到了圭峰禅师处。圭峰禅师让寺中的印度僧人将这封信译成了汉文,原来上面是一首偈子,曰:大士涉俗,小士居真,欲求佛道,岂离红尘?
裴休看了心中释然,明白了志求佛道并不一定要绝弃尘累,于是他打消了抛弃功名的念头,向道的心也更为坚定了。
广德年间,河东节度使李诜奉旨到五台山请国师入京,李诜回京后,裴休关切地问他:“您此次奉旨到了圣地清凉山,一定收获不少吧?”
李诜摇头说:“哎!到处都是风沙,有什么收获可言呢?我只是听说清凉山是圣者文殊大士驻锡之地,到了那儿热恼痛苦都会消除。可是我五月间到了清凉山以后,到处是猛烈的风沙,暑热扑身,而山里的人,常有殴打诤讼,象这样的过咎,真是数也数不清。哪里像传言所说的那么清凉无恼呢?”
裴相国听了后也是摇头,然后对他说:“错了,您这番话错了。您怀着热恼的心,想入清凉之境,好比披上了麻袋想要越过火堆一样,怎会不燃火上身呢?须知真实的清凉境界,不在外有,不离当下所处之地,也不是任何外物所能遮挡住的。非冷非热,无形无碍,风吹不入,雨淋不湿,也不是用眼可见、用耳可听闻的。真正的清凉,劫火不能烧,毘风之风也不能坏,无热复无炎,就是清凉的境界,这实在不是分别思量、所能契入的啊。而您持着‘有’的心到清凉山,就好象蚊子去叮铁牛,苍蝇投入火堆,这不是很可悲的事吗?”
听了此番用心良苦的话以后,李诜问道:“那么我也能在清凉山见到文殊菩萨吗?”
裴相国说:“文殊菩萨就是大智慧,智慧广大就能从生死烦恼的此岸到达清凉涅槃之彼岸,证得离心念的妙智。也只有离开一切妄念的智慧,才可契入文殊大士的境界。所谓大智光明,即是清凉不变;清凉不变,也是大智光明,并不是有两样不同的东西。您想文殊菩萨进入您的心,自己当离心意识,绝休证之路,不要以眼入,乃至不要以意入,要以无生入,无相入,无我入,无人入,无一入,无多入,无间入,无入入。这样子契入,银山铁壁,都可穿透无碍。到了妄心去尽,求个入的人,也了不可得。此时,才知清凉本具,不是今天才契入的啊。”
李诜听了以后说“现在听了您这一番话,心里面顿时觉得清凉无比了呢。”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古文殊寺
客堂电话:0350 — 336 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