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在哪,痛在哪!

2019-12-20 00:11:00 发布: 人气:1
图片
图片

贪欲大抵分三种:对名的贪欲,对利的贪欲,对色的贪欲。所以贪名、贪利、贪色皆称为“贪”,我们今天说的主要是对利的贪。因为贪欲的过患很可怕,佛陀在《八大人觉经》中曾告诉我们要“少欲无为,常念知足”。佛陀之所以这样教化我们,是因为贪婪、多欲如果不加节制,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烦恼和痛苦。


图片
图片


贪欲的过患

经典中说:“欲妙之奴遭剖剁,砍头挖眼断手足,贪欲令堕众生狱,令转饿鬼与旁生。”由此可知,贪欲是感召今生来世的一切痛苦的根源。


什么是不知足?宣化上人说,就好比一个人,没有房住,没有饭吃,没有衣穿。他想:如果有件衣服穿、有顿饱饭吃就好了,于是天天打吃饭、穿衣的妄想。有一天,衣服和吃的东西有了,于是开始想:如果有间小房住就好了,于是天天打房子的妄想。有一天,房子也有了,这时候本该知足了,可是这个人又打妄想:如果我能住大房子就好了,我能穿名贵的衣服就好了,我能吃山珍海味就好了。


人的贪欲是个无底洞,它的“胃口”会越来越大,通过满足欲望所得到的快乐却会越来越小。内心的贪欲与幸福是成反比的,对物质和私欲的追求越少,内心才有越多的空间感受幸福。



图片
图片


怎样断除贪心和吝啬心 

《地藏经》说,众生悭吝,所求违愿。即是说悭吝而不肯布施的人,会有自己求什么也不会满愿,希望得到什么也都得不到的果报。


对于怎样对治悭吝心和贪欲心,佛陀在《维摩诘经》中如是说:布施度悭贪。佛陀所说的六度波罗蜜中的“布施”一度,即是去除悭贪最简单易行的方法。


南怀瑾老人说:悭吝的心念,久而久之会转变成身体上的疾病。悭贪是无明众生基本的心理,这是心病,这种心病只有心药才能医,心药就是自己了解道理后懂得布施。


图片
图片


佛说人生有二十难,其中一个便是“贫穷布施难”。而所谓的布施,最主要是布施自己的悭贪心,因为悭贪心必将获得贫穷的果报。财富从“布施”中来,越施舍越多,越悭吝越少。乐于布施财物就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之中。而贪求不足、分文不舍就会进入越悭贪越贫穷的恶性循环中。这种习气会生生世世延续下去,在轮回中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性。


不论大乘还是小乘的修持,均以布施为先。少欲知足更高一层的观法,即是从假入空,观察一切的因缘法,都是因缘所生,当体即空,在空性当中,没有所谓的少欲知足可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古文殊寺

 声 明 

本期图片丨惜缘法师

文字整理丨古文殊寺工作室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文殊大士灵应录 —— 祥云大师求道
· 这就是打开我们心地宝藏大门的钥匙和密码!
· 理屈词穷死不认输!迦叶说:这样辩论是臭猪!算你赢,行了吧
· 天台创教智者大师圆寂纪念日:怀念这位为祈请《楞严经》来中国,竭诚礼拜了十八年的祖师
· 双十一、双十二狂欢硝烟散尽,为您送上一份“幸福秘诀”
· 己亥年中普陀寺三坛大戒法会:谢引礼师 给牒出堂
· 憨山大师:奋发勇猛 生大正信
· 传喜法师:礼乐文化 社会文明​——中普陀寺“传授三坛大戒” 戒场访谈侧记(二)
· 没有绝对标准的“一分钟”,时间和空间是我们对世界的误解 | 《生命·觉者》潘宗光第一辑
· 传喜法师:礼乐文化 社会文明​——中普陀寺“传授三坛大戒” 戒场访谈侧记(二)
· 极乐世界坛城,是修行的境界——《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5课
· 冬日的雪与修行
· 虚云禅师
· 我们要怎么跟佛菩萨配合?
· 佛说三忍,即我们面对生活时要有的三种转换心态
· 五台山的千古未解之谜!
· 己亥年中普陀寺三坛大戒法会:授菩萨戒 讲菩萨戒 新戒普茶
· 传喜法师:弘演毗尼 戒德芬芳 ——中普陀寺“传授三坛大戒”戒场访谈侧记(一)
· 微信公众平台
· 传喜法师:弘演毗尼 戒德芬芳 ——中普陀寺“传授三坛大戒”戒场访谈侧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