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听一位法师讲选择寺院,说“有法有食乐住,有法无食苦住,无法有食礼谢而去,无法无食掉头竟去。”这四句话逻辑清晰,给我印象很深。后来看到有花两三个亿建起来的寺院,只住了两三位师父,心想为什么条件这么好却没人呢?听着住持一直讲怎么建寺,但始终没讲修行和弘法,忽然想到,这不就是“无法有食”吗?出家又不是为了衣食和大房子,如果没有法,条件再好也留不住人。所以这四句话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这次百日阅藏在《中阿含经》中找到了这四句话的出处。有两部经用了两千字来说这件事,读起来有点重复。我们来解释一下:
“比丘者依一林住:'我依此林住,或无正念便得正念,其心不定而得定心,若不解脱便得解脱,诸漏不尽而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涅槃则得涅槃;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
这是说比丘住于丛林所希望的理想条件:能得正念,能得定心,能得解脱,能得漏尽,能得涅槃,衣食床药易得。
“彼比丘依此林住,依此林住已,若无正念不得正念,其心不定不得定心,若不解脱不得解脱,诸漏不尽不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涅槃,然不得涅槃;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
这是说实际住下来发现这个丛林不能得正念、定心、解脱、漏尽、涅槃,但衣食床药易得,即“无法有食”。
“彼比丘应作是观:‘我出家学道,不为衣被故,不为饮食、床榻、汤药故,亦不为诸生活具故。然我依此林住,或无正念不得正念,其心不定不得定心,若不解脱不得解脱,诸漏不尽不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涅槃,然不得涅槃;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彼比丘如是观已,可舍此林去。”
这是说这种情况下应该想“我出家不是为了衣食床药”,然后舍此林去。这段对应于“无法有食礼谢而去”。法比较抽象,具体化成能得正念、定心、解脱、漏尽、涅槃,就容易执行了。
后三段结构一样,第二段是“能得正念、定心、解脱、漏尽、涅槃而衣食床药难得,可住。”第三段是“不能得正念、定心、解脱、漏尽、涅槃且衣食床药难得”,这种情况怎么办?经文极为生动“即舍此林,夜半而去,莫与彼别。”半夜走,连招呼都不要打!第四段是“能得正念、定心、解脱、漏尽、涅槃且衣食床药易得”,佛说“依此林住,乃可终身至其命尽。”这样的丛林可以住一辈子。
经文最后说,依于丛林也可换成依于塜间、依于村邑、依于人住,原则都一样。下一部经把“能得正念、定心、解脱、漏尽、涅槃”换成了“得沙门义”,别的都一样。
中阿含林品林经第一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比丘者,依一林住,我依此林住,或无正念便得正念,其心不定而得定心,若不解脱便得解脱,诸漏不尽而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涅槃则得涅槃;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彼比丘依此林住,依此林住已,若无正念不得正念,其心不定不得定心,若不解脱不得解脱,诸漏不尽不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涅槃,然不得涅槃;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彼比丘应作是观:『我出家学道,不为衣被故,不为饮食、床榻、汤药故,亦不为诸生活具故。然我依此林住,或无正念不得正念,其心不定不得定心,若不解脱不得解脱,诸漏不尽不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涅槃,然不得涅槃;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彼比丘如是观已,可舍此林去。
比丘者,依一林住,我依此林住,或无正念便得正念,其心不定而得定心,若不解脱便得解脱,诸漏不尽而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涅槃则得涅槃;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彼比丘依此林住,依此林住已,或无正念便得正念,其心不定而得定心,若不得解脱便得解脱,诸漏不尽而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涅槃则得涅槃;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甚难可得。彼比丘应作是观:『我出家学道,不为衣被故,不为饮食、床榻、汤药故,亦不为诸生活具故。然依此林住,或无正念便得正念,其心不定而得定心,若不解脱便得解脱,诸漏不尽而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涅槃则得涅槃;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甚难可得。』彼比丘如是观已,可住此林。
比丘者,依一林住,我依此林住,或无正念便得正念,其心不定而得定心,若不解脱便得解脱,诸漏不尽而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涅槃则得涅槃;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彼比丘依此林住,依此林住已,或无正念不得正念,其心不定不得定心,若不解脱不得解脱,诸漏不尽不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涅槃。然不得涅槃;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甚难可得。彼比丘应作是观:『我依此林住,或无正念不得正念,其心不定不得定心,若不解脱不得解脱,诸漏不尽不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涅槃;然不得涅槃,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甚难可得。』彼比丘如是观已,即舍此林,夜半而去,莫与彼别。
比丘者,依一林住,我依此林住,或无正念便得正念,其心不定而得定心,若不解脱便得解脱,诸漏不尽而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涅槃则得涅槃;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彼比丘依此林住,依此林住已,或无正念便得正念,其心不定而得定心,若不解脱便得解脱,诸漏不尽而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涅槃则得涅槃;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彼比丘应作是观:『我依此林住,或无正念便得正念,其心不定而得定心,若不解脱便得解脱,诸漏不尽而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涅槃则得涅槃;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彼比丘如是观已,依此林住,乃可终身至其命尽。如依林住,塜间、村邑、依于人住亦复如是。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中阿含林品林经第二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比丘者,依一林住,我依此林住,或所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义,此义于我得,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彼比丘依此林住,依此林住已,所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义,此义于我不得,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彼比丘应作是观:『我出家学道,不为衣被故,不为饮食、床榻、汤药故,亦不为诸生活具故。然我依此林住,所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义,此义于我不得,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彼比丘如是观已,可舍此林去。
比丘者,依一林住,我依此林住,或所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义,此义于我得,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彼比丘依此林住,依此林住已,所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义,此义于我得,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甚难可得。彼比丘应作是观:『我出家学道,不为衣被故,不为饮食、床榻、汤药故,亦不为诸生活具故。然我依此林住,所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义,此义于我得,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甚难可得。』彼比丘如是观已,可住此林。
比丘者,依一林住,我依此林住,或所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义,此义于我得,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彼比丘依此林住,依此林住已,所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义,此义于我不得,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甚难可得。彼比丘应作是观:『我依此林住,所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义,此义于我不得,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甚难可得。』彼比丘如是观已,即舍此林,夜半而去,莫与彼别。
比丘者,依一林住,我依此林住,或所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义,此义于我得,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彼比丘依此林住,依此林住已,所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义,此义于我得,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彼比丘应作是观:『我依此林住,所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义,此义于我得,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彼比丘作是观已,依此林住,乃可终身至其命尽。如依林住,冢间、村邑、依于人住亦复如是。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古文殊寺
声 明
本文转载于“阅藏分享”微信平台
图片拍摄丨惜缘法师
感恩原作者无私分享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