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平台

2021-03-31 00:00:00 发布: 人气:4
图片

稳重,

这是修行很重要的品德

图片


图片


稳重,这是修行很重要的品德。像我们出家人,从穿上这身衣服起,就要在行、住、坐、卧间展现四大威仪。一言一行,庄重安稳,不轻率,不散漫。


特别是作为一个表法的法师,他的形象、语言,甚至语音、语调、语速,都需要考虑和注意,都要展现出修行者应有的修养。开口讲法,虽然在理上,也要好好说话。


内持正念,外现庄严,这种力量可以用来度化众生。马胜比丘是佛陀最初度化的五比丘之一,威仪端正。有一天他在王舍城内乞食,徐步安详,清净庄严,舍利弗远远看到,心生欢喜的同时就被自然地摄受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所以,当我们靠近一个内心很沉稳很祥和的人时,我们也会享受到那份沉稳与祥和,而这份感受又会成为我们生命中非常宝贵的经验,它会储存在那里,时时发着光。


包括我们佛弟子,在社会上讲话做事也要有佛弟子的姿态。境界现前,不急躁,更不极端。弘一法师说过,“有事戒一乱字”。


为人稳重,同时有一颗温暖的心,讲话周到,这样口业也清净一点。所以行事沉稳,就是既不受负能量的干扰,又积极开放胸怀,与正能量保持畅通的交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尤其是女性,学佛之后,不管是身体、眼神还是思想,更要注重大气和端庄。学佛是大丈夫行为,女性有向道之心,能戒恶修善,就是女中丈夫。


安住在智慧的念头里,超越男女的外相,思维上理性稳定,神情上温和宁静,行为上优雅大方,这样,你就会越修越有金玉之气,越修越有大美之象。稳定、安详、思维敏捷,这是对修道而言非常重要的生命状态。


图片



我们开始追求真理后,就要安定在这条路上,放弃以前的知见,学会控制自己的念头。念头太多,老是东想西想,继而东跑西跑,精力和能量就白白浪费了。


就像攀岩的人要把保险绳钩得稳稳的,我们也要保持着心灵的宁静,保持着自己的定力,不被外缘轻易打扰。


心越宁静,见解越稳定,忆念越深刻,与三宝的链接就越稳固。佛教里说“十字街头好参禅”,在熙熙攘攘中保持定力,这就叫修行;在快速变换的景色前保持内心的宁静,这就是修行。


图片
图片


图片


为什么我们绕佛的时候必须走方步?一步一步,方方正正,脚步踏得很稳,佛号也念得很稳,这是代表我们做人身和心要合一,要诚恳,要持重。


图片


在寺院修行尤其要有这种人格的修养。自己要稳定,要沉淀下来,同时还要护念别人,护念道场的修道氛围。这一点做不好,或者触犯了,因果比破戒还厉害。


每一个个体生命,有智慧了,就不会心浮气躁,人格也会变得稳重。反之,心思过于活跃,不能脚踏实地,无论学佛还是工作,总有一天会像气球一样飘走。这样的人是很难与佛法相应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我们佛教里,普贤菩萨有什么特色?最大的特色就是精进、不疲厌、不退失。


普贤菩萨的坐骑六牙白象,白象代表精进,六牙代表六度波罗蜜。白象的四足,大而稳,普贤菩萨坐在六度波罗蜜上,不动不摇,稳如泰山。


图片


我们佛弟子只要能在修行路上如法实修,不退初心,既而更能发起大乘心,不畏艰辛,象行徐步,稳重前行。


普贤菩萨说:“我会为你摩顶,给你加持,令你增上。”


图片
图片
微信文章往期甄选:

三皈五戒的六十一位护法神详解
【新年吉祥祈福】《大吉祥经》合集三集全 {精美版}
新年念诵《心经》遣除违缘、福慧增上
这份吉祥超越时空加被着每一位有缘者
如何才能利益累劫的冤亲?
念佛菩萨的名号,到底有怎样的奥妙?
【新年吉祥】进入佛陀的救护体系
查询下你的福报余额,送你一份增福增寿的指南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为什么会这样?
修行人有这样的品格非常重要
原来如此:找到自性的方法
慧日寺的名字原来和这尊佛有关,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聊天的深义

图片



相关文章
· 【佛典故事】舍利弗尊者知器施教
· 这个“七”,是关乎你的生死的
· 虚云老和尚:业缘有定数,因果不由人
· 甘露醍醐 | 这个传承直接来自佛陀,一日一夜奉持永得解脱种子
· 觉悟这事儿,没有后门,也掺不了水
· 【最新小视频】佛法僧
· 众生无尽,我愿无穷——《普贤行愿品》讲记第二十一课
· 【观音菩萨圣诞特辑】念起六字大明咒,如何与之相应?
· 【佛典故事】布施的五大功德
· 一个年轻人停下车,把敞开的井盖关上了
· 佛法的延续传承,靠什么?
· 以悲切之心请佛住世,能灭我们无量罪业——《普贤行愿品》讲记第二十课
· 入普贤菩萨的大光明华藏世界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十九课
· 甘露醍醐 | 这个窍门,能消业障、生福德
· 虚云老和尚:这个色壳子,你越把它看重,它便越作怪
· 他断臂又断头,竟令皇帝群臣磕头忏悔,禅宗在中国的壮大如此不易
· 【佛典故事】悭心难捨 莫轻布施
· 六祖和我们这个时代
· 命运的明镜 | 印光大师说因果故事系列(一)
· 入普贤行愿,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普贤行愿品》讲记第十八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