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人间潮音——一代高僧太虚大师圆寂纪念日

2022-03-27 06:09:00 发布: 人气:2
图片


图片



人天长夜,宇宙黯暗,

谁启以光明?

三界火宅,众苦煎逼,

谁济以安宁?

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陀耶!

昭朗万有,任席众生,

功德莫能明。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

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




《三宝歌》在民间广泛传唱,甚至佛教界很多重大法事活动都在《三宝歌》声中拉开帷幕。


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是近代两位高僧,曲作者是早年历尽尘世繁华之后决然出家的近代高僧弘一大师;词作者就是近代佛教界泰斗,佛教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太虚大师。


值太虚大师圆寂纪念日,让我们一起缅怀大师的愿行事业,感受太虚大师留下的思想宝藏。


图片



少年出家   童真入道


太虚大师(1890--1947),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俗姓吕,乳名淦森。大师于襁褓中丧父,五岁时母改嫁,依外祖母生活。幼年时,大师曾从其舅父就读于私塾,但因体弱多病,时学时辍。


大师的外祖母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大师幼年时常随其外祖母朝拜佛教名刹圣地。十六岁时,入苏州小九华寺披剃为僧,礼士达上人为师,法名唯心。


图片



学通三藏   智冠同伦


是年九、十月间,大师随士达上人往镇海拜见师祖奘年和尚,得取法号太虚。十一月间,随奘年和尚往宁波天童寺,从名僧寄禅(法名敬安,别号八指头陀)受具足戒。次月,寄禅法师介绍他去永丰寺从歧昌禅师学经。


此后两年大师从歧昌禅师学经阅典,身心常沐浴于轻清安悦中。和周围的学僧相比,他思维敏锐,记忆力和悟解力出众,常被老法师们赞为法器。


图片



定盟换帖   义结金兰


1906年,在江浙佛教界已小有名望的圆瑛法师折节下交,与16岁的太虚法师定盟换帖结为兄弟。二人相勉“各自立志,弘法利生,不可虚度韶光,甘居人后”,“愿得同究一乘妙旨,同研三藏玄文,同为佛国栋梁,同作法门砥柱!”


对佛教真理智慧的信仰,让少年太虚法师心中立下坚定誓愿,深感振兴佛教、弘扬佛法、行菩萨道是自己必须担当的责任。


图片
图片
图片


具无碍智   融旧合新


基于对于佛教根本精神的认识,太虚大师指出,近代佛教建设应当朝着 “人间佛教”的方向发展。


太虚大师认为,佛教的振兴必须落实到正信的俗世士女,才是圆满。所以,他积极支持和协助各地信众组织成立佛教正信会,为广大信众讲经说法。


他主张以五戒十善作为在家信众的根本,培养善美的人伦道德,改善社会风尚。


同时,大师整顿僧伽制度,主持兴办多所僧伽佛学院,培养僧伽人才。这些佛学院,为近代中国培养出大批优秀佛教弘法人才,其流泽惠及于今。


太虚大师根据佛教戒律规定,建立了“结缘三皈”、“正信三皈”、“五戒信众”、“出家菩萨”等菩萨学处,对初入佛门尚未建立正信的普通人、在家修行者、出家修行者群体作了仔细的设定,引导大家最终实现菩萨行所要求的境界。


从具体表现来说,出家可作文化、教育、慈善、布教等事业,在家成为有组织的结缘三皈、正信三皈及至五戒居士、在家菩萨,农、工、商、学、军、政各部门,都是应该做的工作,领导社会做利益人群的事业,六度、四摄的精神就在个人行为和为人类服务中表现出来。


真正的大乘佛教应实行到民间去,使佛教成为国家民族、世界人类需要的精神养料,佛教就可以复兴。


太虚大师提倡“人间佛教”的根本宗旨是在于:以大乘佛教“舍己利人”、“饶益有情”的精神去改进社会和人类,建立完善的人格、僧格。


他常说:“末法佛教之主潮,必在密切人间生活,而导善信男女向上增上。”


因此,他提出了“即人成佛”、“人圆佛即成”等口号,以鼓励僧众和信众从现实人生出发,由自身当下做起。

图片


民国三十六年(1947)3月17日,太虚大师于上海玉佛寺圆寂,荼毗后心脏不坏,五彩舍利子300余颗。


图片


 

圆瑛法师曾评价太虚大师说:

佛法有幸,杰出斯人!

于末法世,乘大愿轮;

童真入道,脱俗超尘;

学通三藏,智冠同伦;

具无碍辩,融旧合新;

降魔制外,裁妄续真;

遨游欧美,广度迷津;

遄归本国,

唯愿扬我佛教之真精神!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庆祝新中国七十华诞,走近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圆瑛大师
· 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一诚长老于云居山安详示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