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降伏 “德”润修行

2023-09-20 06:01:00 发布: 人气:6
图片



忏罪

积福


 



我们要珍惜

此时这么宝贵殊胜的因缘

好好地修行




图片



在佛教的戒定慧三无漏学中,定学和慧学都是无形无相的,不是能够指日可待的,但戒是你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到。


实际上还有一个比戒更容易的修法,就是修福、忏罪。


过去,有一位尊者在得定、发慧之前,最直接的修法就是灭罪集资。在师父的吩咐下建房子,建了又拆,拆了又建,反反复复……实际上,这个过程中师父都在观察着,如果他能如理如法地,那佛法更大的利益在后面呢。


我们来圣地复兴道场也是这样的,我们深信文殊菩萨是知道每个人的心态的,而且当我们借助这个道场奉献身心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超越自我。



图片



六祖惠能大师到五祖门下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修法。师徒初见面时的对答,他每一句都没有说错,都在道上,但师父还是派他去后面槽厂舂米、筛糠。


一般来说,大寮(厨房)是一个寺院最辛苦的地方,六祖大师去的,又是最辛苦中最辛苦的地方。每天一千多人要吃饭,那么多稻谷要去皮,这个工作是非常实在的、躲不了懒的。


虽然在理论上也很有智慧,但是师父为什么还要亲自指派他到这么辛苦的地方,而且一干就是八个月?


当五祖大师看到他作的偈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事,何处惹尘埃”后,又到他工作的地方看他工作的状态。寺院里一千多人,从大法师到出家几十年的,为什么五祖大师不把衣钵传给他们?仅仅是靠这首偈颂就传给他了吗?我们要想这个问题的。



图片



五祖大师看到了六祖大师的工作态度是那么诚恳。师父安排他舂米,他因为身体矮小,体重不够,就在腰间挂上二十斤的石头。这就代表他有一百分的能力,也要使出一百二十分的努力去完成对三宝、对常住的供养。


一个人的德行是很重要的,德行里很重要的就是能降伏自己。佛法得以延续,除了要有“才”,还要有“德”的保障,这样的人才能堪当大器。五祖大师就是看到了这一点。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六祖大师文笔很好,口才也好,但是常住交代的工作他不好好完成,偷懒躲猾……五祖大师还会把衣钵传给他吗?不但五祖大师不会选他,我们也不会在一千多年后还来讨论这么一个人,只是一根浮草、一粒浮尘而已。


由于我们生命的惯性,有的人在轮回路上很努力,充满了好乐心。在解脱道上却没有动力,连个正当理由都找不出来,对解脱充满了厌离心和出离心。



图片



还有一些有善根的人,他在轮回的事上三心二意,打不起精神,但在三宝的事上浑身是力,奋不顾身。


我们要有善法欲,要对善法产生一种好乐的生命动力,不要在修不善法上特别有动力,对于解脱法却充满了怀疑、厌离、出离、懈怠。


我们这里有些居士从寺院复建开始就住在彩钢板房,现在六年过去了,大家的住宿环境已经改善了,但他们还住在那里,还那么开心。这个开心来自哪里?来自于他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超越了自我。


当一个人把奉献当作一种理念、一种愿力的时候,他就会超越自私,超越个体的业力,他会看到佛菩萨闪光的地方。那反过来说,对于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最大的惩罚,就是他看不到佛菩萨。


我们这辈子能做人是上辈子修来的,我们要感恩自己的前世,同时也要经常反问自己,如果我现在死了,会到哪里去?我这一辈子的功德,足以保证我下辈子能做人吗?


我们要珍惜此时这么宝贵、殊胜的因缘,好好地修行,我们没有其他本事,但忏罪、积福的本事还是可以有的。修行,这一辈子要很认真、很认真的。



图片



月明天心

图片

关注更多分享


天心素食

图片

关注美味分享





假设生命进入倒计时,你在想什么?


依佛法离苦,依佛法得乐


学佛要听话,这一点很重要





相关文章
· 有了五戒的功德,那就不一样了
· 把轮回的福报舍出去,得解脱的资粮
· 每一天都要在佛法里很精致、很认真、很虔诚地过
· 修行关要:保持住你对三宝地的珍惜
· 如是三宝、如此皈依
· “虔诚”是一个窍门
· 我们修行为什么有障碍?这部经很重要
· 如何超越业报身的束缚?
· 【十斋日】《地藏经》| 佛陀给的全套修行指南
· 修行犹如守禁城
· 具足这三点,说明我们修行真的在进步了
· 极乐世界怎么去?跟着文殊菩萨去
· 【农历七月孝亲报恩特辑】农历七月的修行要点
· 我们要发愿,要学会配合地藏菩萨
· 遭遇违缘时,不要忘记祈祷祂!
· 修行要明白“飘风不终日,骤雨不终朝”的道理
· 修道的每一天,都要抱着惭愧心
· 在三宝地需要特别注意的事
· 打坐时怎样才能静下来
· 为什么打坐时静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