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了菩萨戒,就在阿赖耶识里储存了一个菩萨菩提心的种子。
菩萨摩诃萨
FORIQINGLIANG
大家受了菩萨戒之后,相信每一个人的阿赖耶识里都储存了一个传戒的场面。回去之后要常常回想受戒时的场景,这里面有看得到的陪护我们的师父们,还有看不到的佛菩萨、护法龙天,这样一个画面里充满了正能量。
受了菩萨戒之后,每个人的气质都会有所变化。因为过去是一个普通人,现在是菩萨了。我们中国人说“相由心生”,内心中充满着欢喜、喜悦、慈悲、智慧的时候,外在相貌就是慈祥的、和蔼的了。
受完菩萨戒之后,我们就被称呼为“菩萨”了。“菩萨摩诃萨”是什么意思呢?“摩诃萨”就是“大”,就是大菩萨的意思,像文殊、普贤、观音、弥勒、地藏,这些菩萨就是大菩萨,祂们都是等觉、妙觉以上的法身大士,是古佛再来,本身就是佛,菩萨度化众生,是很自在的。
我们过去三皈依,也可能受了五戒,也就是说佛、法、僧、戒。一般皈依三宝还没受到戒,八关斋戒是一天一夜就结束了。受了菩萨戒之后,在五戒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菩萨戒。对佛、法、僧、戒达到“四不坏信”,要到初地以上的菩萨或者初果以上的圣人才可以。
其实,我们凡夫菩萨称为“小菩萨”,我们跟这些法身大士的菩萨不能比的。法身大士的菩萨、八地以上的菩萨度众生是很自在的,祂的神通要把这个地方变成一块黄金,那个黄金就可以用的。所以,祂的财富是无量无边的,财自在、寿命自在、语言自在、说法自在。
我们现在是刚刚学佛的“小菩萨”,一棵小种子刚刚种下去,心有时候比较猛厉,听大菩萨的境界,回去之后就要行菩萨道,这时候可能会处处碰壁,处处不满意,自己都不满意。这种现象肯定会存在,做不到不要紧,我们现在把自己的定位要放低,我们才刚刚受了菩萨戒,刚刚在阿赖耶识里面储存了一个菩萨菩提心的种子,我们还不是大菩萨。
戒就是清凉
FORIQINGLIANG
在戒律里面有个特殊的名词叫“戒体”。什么叫“戒体”?就是受戒之后,你得到点什么。有的讲我得到了一本书,或得到了一个戒牒,或得到其它的东西,比如海青、缦衣。这些都不算,真正要得到的东西叫戒体。戒体是非色非形,是无漏的善法。戒体熏习成种,防非止恶,慈悲喜舍。
这个戒叫熏习成种。就像我们这几天在寺院里从早到晚,每天都有这么多善知识带着我们在佛法里熏陶、熏习。熏,就是我们烧的香,起到一个熏的作用,把这空气就变成了香的味道。樟木箱放的衣服,衣服放在里面就是熏习着樟木的香味。
现在我们通过这几天受菩萨戒的活动,你的心和这几天的内容和合到一起了,这时候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力量,就叫戒体。将来你面对各种各样境界的时候,你的戒体会显现:这件事我们不能干,这件事应该干。
菩萨戒和五戒不一样,五戒就是都不能干,这叫止持,要停止;菩萨戒里面有止持,还有作持,有的不能干,有的还要干,有的事情你不干就犯戒了。比如要孝顺父母,如果你不孝顺父母就犯戒了。
菩萨这个三聚净戒里面有三个内容: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摄律仪戒,律仪戒就是不能做的事情,做了就有烦恼。在五戒里面这件事属于律仪戒,这件事不能做,你一做就给会你带来无量的烦恼,不做,就清凉了。
所以,戒就是清凉,能够对治我们内心中无明的烦恼、无明的火。我们要是犯了错误之后,心里面就有煎熬,就有火在烧自己。菩萨戒里面的六重,就是不能干的,你干了之后就会后悔,就会懊恼,会带来痛苦,带来灾难。所以,这个律仪戒要止持的。
在四弘誓愿里面,哪一句话跟这个摄律仪戒相配套呢?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摄律仪戒是断烦恼的,你要不持戒就会产生很多的烦恼。
摄善法戒,就是菩萨该做的一些作持的内容了。包括六度、四摄、学习佛法、亲近三宝、护持三宝在内,这都属于摄善法戒。四弘誓愿里面最后两句话“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属于摄善法戒。
所以,我们修习佛法不要怕麻烦,不要嫌多。法门无量,我们没有学那么多法门,对别人的法门不能轻易去诋毁、去批评,因为我们没有资格,又没有神通,不知道人家根机。
每个人的烦恼轻重不一样,有的是贪心重,有的是嗔恨心重,有的是愚痴心重,有的是傲慢心重,有的是疑惑心重,有的是贪吃贪睡的烦恼重。其实我们什么烦恼重,自己其实最清楚的。不广学佛法,不认真修学四念处、五停心观,就不知道自己什么问题严重。所以,这个“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四摄六度,这个听经闻法,佛陀告诉我们初入佛门的人,包括我们出家人,一开始都是要重视戒律,因为三无漏学之中,“戒”为上首,它是第一位。
慈悲喜舍
FORIQINGLIANG
佛弟子和不信佛的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戒律,表面上是戒律,背后是慈悲,是智慧,是道德,是信仰。一个人表面上为什么愿意持戒、学戒、弘戒?因为他的背后是有强大的智慧、慈悲、道德、信仰作支撑的,这是自己愿意约束自己的。所以,菩萨的三聚净戒第三个就是饶益有情,饶益有情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我们怎么样去帮助众生、饶益有情?内心中要有慈,慈能予乐;悲能拔苦;喜就是别人有好事我们不嫉妒;舍就是让众生要舍贪心、舍嗔心、舍愚痴心。我们凡夫的境界,有好事就生贪心,不好的事就生嗔恨心,不好不坏就是愚痴的状态,众生自己愚痴的时候都是不知道的。
四弘誓愿里面第一句话就叫“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就是配合这句话就是饶益有情。因为这个四弘誓愿是我们佛教徒常常会念到的,不管受三皈、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都绕不开四弘誓愿。
刚才说了咱们现在是小菩萨,刚刚种个菩萨种子,还没发芽呢,所以这时候不能一下子就觉着“我现在是大菩萨了”,有时候智慧不够的情况下去做好事,也会产生烦恼。做好事的前提是智慧,如果没有智慧的慈悲,佛门当中还有一句话叫“慈悲出祸害,方便出下流”,慈悲和方便不是随便用的,它是一种大智慧的境界。
制定学习目标
FORIQINGLIANG
你们回去之后应该怎么办呢?这部戒内容不多,给自己定一个学习的目标。第一个目标,每天诵一遍;第二个目标,背下来。
第一个作业,每天用心去念一遍经文,如果有时间多念几遍,这是受完菩萨戒之后要加一点功课。自己念的时候,刷完牙,洗完澡,洗完脸,干干净净地,在佛堂里面或者在办公桌前面,有佛像,先是恭敬地到佛前磕三个头,点个香,或者跪,或者坐,心要清净,不要着急,不要太快,要随文入观,还要想想里边是什么意思。
第二个,一个月的时间每天念一遍,一个月之后就要把它背下来。背下来之后,你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各种各样的境界,就要用这个条条框框去套用了——这个事情属于菩萨戒哪一条,我这时候就有办法去面对它。如果你不清楚的话,你面对那个境界的时候就忘掉了。
第三个,要认真学习《优婆塞戒经》。菩萨戒条属于《优婆塞戒经》中的《受戒品第十四品》。这一部经一共是七卷二十八品,只有一品是讲戒条的,所以只是看这一品是看不懂的,要把整部经贯穿起来就看懂了。
所以说戒体有熏习成种、防非止恶、慈悲喜舍这种功能性,它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告诉我们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就是那种能量、那种智慧会显现出来。
另外一个,这一部戒里没有明确说菩萨要不要吃长素的问题,只说到不杀生。《梵网经菩萨戒》里有明确地说“不得食一切众生肉”。所以,我们虽然受了菩萨戒,如果做不到吃长素,心里面也不要有挂碍。六斋日主要是指过午不食,如果有条件,六斋日尽量少吃肉,乃至不吃肉,完全吃素是很好的。
学佛菩萨不能学死,学了不灵活,学了很呆板,回去之后与世间的人格格不入也有问题。佛法是活的,菩萨更是灵活的,我们学完菩萨戒之后,一定要把戒条学通。菩萨是有菩萨的一套思想体系理论支撑的,不要随着别人的舌头转,很多人学佛就处在这种状态,自己也不看书,也不学习,听这个人说的,听那个人说的,别人说的对不对你也不知道。
为什么说要把“六重二十八轻”背下来呢?这就是我们的行动纲领指南。至于别人怎么说的,你先别着急,或许别人讲的是《梵网经菩萨戒》里面的,你记住自己受的是《优婆塞戒经》的就好,心里面就不会犯嘀咕了。所以说受完菩萨戒之后,对你的生活一定有帮助。
“戒”为上首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