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中年以后才出家的高僧,居住在离家很远的寺院里,由于他有很高的修持,许多弟子都慕名来跟随他修行。
平常,他教化弟子们应该断除世缘,追求自我的觉悟,精进开启智慧,破除自我的执著。唯有断除人间的情欲,才能追求无上的解脱。
有一天,从高僧遥远的家乡传来一个消息,高僧未出家前的独子因疾病而死亡了。他的弟子接到这个消息就聚在一起讨论,他们讨论的主题有两个,一是要不要告诉师父这个不幸的消息?二是师父听到独子死亡的消息会有什么反应?
他们后来得到共同的结论,就是师父虽已断除世缘,孩子终究是他的,应该让他知道这个不幸。并且他们也确定了,以师父那样高的修行,对自己儿子的死一定会淡然处之。
最后,他们一起去告诉师父不幸的变故,高僧听到自己儿子死亡的消息,竟痛心疾首流下了悲怆的眼泪,弟子们看到师父的反应都感到大惑不解,因为没想到师父经过长久的修行,仍然不能断除人间的俗情。
其中一位弟子就大着胆子问师父:“师父,您平常不是教导我们断除世缘,追求自我的觉悟吗?您断除世缘已久,为什么还会为儿子的死悲伤流泪?这不是违反了您平日的教化吗?”
高僧从泪眼中抬起头来说:“我教你们断除世缘,追求自我觉悟的成就,并不是教你们只为了自己,而是要你们因自己的成就使众生得到利益。每一个众生在没有觉悟之前就丧失了人身,都是让人悲悯伤痛的,我的孩子是众生之一,众生都是我的孩子,我为自己的儿子流泪,也是为这世界尚未开悟就死亡的众生悲伤呀!”
弟子听了师父的话,都感到伤痛不已,精进了修行的勇气,并且开启了菩萨的心量。
高僧的眼泪因此而流,在这娑婆世界的菩萨们见到众生愚迷、至死不悟,何尝不是日日以泪洗心呢?
——摘自林清玄先生散文《高僧的眼泪》
三参法师开示
我们亲近善知识的标准,就是这个人有没有菩提心。要长久地跟有菩提心的人在一起,感恩他、赞叹他、恭敬他、承侍他,然后他的菩提心的功德慢慢就会映现到你心里。
一块石头上的青苔也不是一下子就能长出来的,菩提心这么伟大、高贵的功德,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有?
看到有菩提心的我就很惭愧,我们都同样受过菩提心戒,为什么他有,我却没有?就像在同一个班级里读书,都是一个老师教的,别人每次都是第一名,都是九十九分、一百分,你每次都是把尾,就很惭愧。所以我们亲近有菩提心的人,一亲近他,就惭愧,有了惭愧心,就会珍惜。因为你没有的功德和品格,他都有,你不追随他追随谁?一个具有真实菩提心的人,你能碰得到,你跟他学,这样你的人生太有福报了,你看到一颗比天下最大的钻石还无价的人。
过去印度阿底峡尊者,修行已经是很高的境界了,听说爪哇岛有一位金洲大师是具有真实菩提心的人,于是漂洋过海去追随他,形影不离跟他学了十二年。后来阿底峡尊者来到我们中国,写了《菩提道灯论》,主要就是亲近金洲大师得到的菩提心的智慧加持。
菩提心是什么?好比你的爸爸妈妈或者你的孩子在油锅里,能不能救上来不知道,但是你愿不愿意跳下去救他们?而且你是毫不犹豫就跳下去,这才有点真实。儒家都说“有心为善即为恶”,为善要一种本性里的为善,自然地流露,这才叫善。做作的,摆POSE出来的,“我是一个好人,我来做善事了”,这还不是。所以佛教里说的无伪的菩提心,这是多么宝贵啊。
如果你遇到了一个真实有菩提心的人,一定要追随他。菩萨的品格、高贵的菩提心,不是天生就会有的,即便修证阿罗汉了,要生起菩提心,都是佛陀勤勉地去劝发、劝发,他还要慢慢随学、随学,菩提心才会长出来一点。
佛像加持力一样吗?
达摩祖师圣诞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