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于2019年11月26日在京召开宗教界主题协商座谈会,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宗教对教义教规作出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座谈交流。本文为浙江天台山螺溪传教院净旻法师在会上的发言。
原题:《释净旻:佛教中国化的当代课题》(摘录)
▲ 净旻法师(中)发言
历史上大到“格义佛教”“丛林清规”,小到“农禅并重”“茶禅一味”,都是佛教“中国化”这一共识的成功体现,通过一次次对教理教义做出“契理契机”的新阐释,为佛教注入了新的生命动力,使之与不断变化发展的中国社会高度融合。
这里,有一个普遍的认识误区必须纠正,即:中国佛教已然是宗教中国化的楷模,时至今日,再谈什么“佛教中国化”问题完全是多此一举。这种沾沾自喜、固步自封的心态,有悖历代祖师不离人间、化世导俗的悲智情怀,有违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普遍规律。
如何使中国佛教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走向辉煌?我想,最重要的是要对佛法做出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智慧阐释,把引导四众弟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弘扬“人间佛教”的一项硬指标。
一、守住传统根基
中国佛教二千年的主流,是以北传大乘佛教立信立言的。在佛教界内部对“大乘是佛说”思想的坚定维护,就是对两千年佛教中国化努力的肯定与捍卫。
对此,我们一方面需要高僧大德、专家学者进行冷峻的审视和有效的回应,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广泛宣传大乘佛教思想和教义,守住中国佛教在世界佛教中的话语权。
二、扎实本土传承
中华民族是多元的,信仰取向也是多元的。作为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占有最大比重的汉民族,在以汉民族为聚居主体的区域,应当旗帜鲜明地传承、弘扬中国汉传佛教。而在藏、蒙、满、傣等少数民族为主体的聚居地,同样应当秉承主弘藏传佛教或南传佛教的原则。这是历史形成的本土性特征,所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认为这也是新时代阐扬教义、弘扬法门所必须遵行的一大原则。
三、切合时代精神
作为对佛教教理教义中国化的当代思考与实践,我所在的天台山螺溪传教院,提出了“螺溪四大宗旨”:
(一)以文化推动佛化
在文化兴国的今天,如何继续发挥佛教文化中的正能量,可谓任重道远。我院规划的“醍醐讲席”“螺溪书院”“智者文化传播中心”等一系例设置,保障了这一构想的实施。
(二)以学风提振宗风
以严谨的学风,加强对佛教天台宗的研究、挖掘和提振,是对今天的佛教教理教义中国化课题的精准回应。螺溪传教院即将启动“《天台四教仪》研修中心”项目,并主持编纂《台宗三字经讲义》《天台宗自学丛书》和《天台宗百科事典》,打造天台宗的学术高地。
(三)以修行完善德行
把不正确、不完善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加以修正,使之正确和完善,这就是修行。要努力与当代社会同频共振,积极倡导“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向而行。
(四)以高尚引领时尚
这是一个充满时尚的年代,但“时尚”的一定都很“高尚”吗?不见得。如何继续把佛教教理教义中高尚的内涵粹取出来,用以“净化人心、祥和社会”,是一个无比光辉的命题。
来源:浙江民宗
净旻法师简介
法师俗姓杨,祖籍湖北江陵,1968年生于浙江舟山定海。1990年于浙江普陀山普济寺依悟道上人剃度,法名传照,字净旻。翌年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一诚长老座下受具足戒。
1993年毕业于普陀山佛学院天台宗研究班,师从沈仁岩老师专攻天台学。1994年于普陀山紫竹林创编《台宗三字经》六十颂。2000年于香港观宗寺承嗣觉光大师付法,为传持天台教观第四十七世。2010年发起重兴宋代台宗祖庭天台山螺溪传教院。
历任普陀山紫竹林副监院、普济寺副监院、祥慧净院监院、隐秀讲院监院、普陀山佛教协会副会长、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普陀山佛教艺术总监、舟山市佛协会会长等职。现任浙江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台州市政协常委、台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天台山佛教协会副会长、天台山螺溪传教院方丈。
净旻法师素秉“持戒为本,善友为依,弘法为务,净土为归”之志,曾应邀讲学于福建佛学院、浙江慈云佛学院、浙江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宁波佛教居士林、香港会展中心、香港理工大学等。
发表有《天台宗基本架构》《论“大乘是佛说”的基本理念》《“大白牛车”释义》《中国佛教天台宗的振兴之道》《天台宗对观音信仰的历史贡献》《佛教造像的神圣性与艺术性》《螺溪传教院历史编年》等论文多篇,与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共同主编“天台宗系列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