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文殊寺·雪 | 缘起无碍,本自清净
六道里的烦恼如同寒空飞雪,数不胜数,
但当你找到自己的佛性,
皈依自己的佛性,
融入自己的佛性时,
“飞入梅花看不见”,
当下就转烦恼为菩提了。
P
ART 01
/关于雪 最深刻的记忆
至 诚心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那时候每个家庭都不富裕,像我上面有五个哥哥,一到冬天,连穿暖都成问题。但尽管如此,生满冻疮的手还是对松松软软的雪有强烈的渴望。印象很深的是,我会在有月光的夜晚偷偷跑出家门,在雪地上翻跟斗、打滚,乃至一头扑进大雪的怀抱,去感受那种刺骨的亲切感。
长大后,关于雪的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孤身一人顶着风雪穿梭在崇山峻岭间寻师问道。那个时候,雪景依然很美,但充斥在我内心的已是对解脱的强烈渴望。这期间,有一个片断可以与大家分享。
那一年,我行远路拜见一位佛门大德。当时正是雪天,寒风凛冽,我站在风雪中,告诉自己:你至诚求见的这颗心一定要保护住,不能让它被风吹散,被雪覆盖,更不能因为见面之后就如风住雪消不见踪迹。
P
ART 02
/ 慧可大师断臂求法
为法 忘躯
难行能行
心之相续
求见善知识,不一定是相见之后能产生什么,是你自始至终保持着的对法的无上渴求,这样一种虔诚的心的相续,才是这个过程中最宝贵的东西,是寻求明师真正的意义所在。
佛法都是佛用头目脑髓求来的,没有至诚恳切的心,哪里能轻易得到?慧可大师到达摩祖师处求法时,起初祖师并不理睬,慧可大师也不气馁,常以诸佛初求道时为法忘躯的精神激励自己。
到了这一年的腊月初九晚上,天降大雪,慧可大师于祖师门外不动如松。到黎明时分,雪已过膝。达摩祖师心生怜悯,问道:“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慧可大师悲泣道:“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达摩祖师回答他:“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慧可一听,当下取刀自断左臂以表决心。那一天,达摩洞前的雪,是红色的。
P
ART 03 /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看不见。
清净
慧可大师立雪断臂,舍身求法,终得达摩祖师衣钵真传,成禅宗二祖。如果这个故事会让看到的人无一例外心生赞叹与感佩,那么上面乾隆皇帝这首如儿歌一般简单直白的诗,恐怕会让很多自以为懂诗的人口出讥讽了。
其实在明白人看来,这几句不仅不简单,还是一个人在明道之后才会有的感受。
六道里的烦恼如同寒空飞雪,数不胜数,但当你找到自己的佛性,皈依自己的佛性,融入自己的佛性时,“飞入梅花看不见”,当下就转烦恼为菩提了。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心越清净,他对外在微细的美的体会就会越深入,就能在现前的、当然的、简单的事物中,看见道的存在。
P
ART 04
/ 好雪片片 不落别处
体悟
也是一个雪天,庞蕴居士指着空中的飞雪说:“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旁边有人问:“那要飘落到何处呢?”庞蕴居士一个巴掌打过去,说:“你还称得上是禅者吗?阎王爷不会放过你的!”
这个人为什么会挨打?因为妄念太多。没看到雪落在当下,只执着在“别处”,念头越转越远。“好雪片片,不落别处”,说的是你只要有工夫,安住在正确的状态中,体悟就在你那里,就像好雪不会飘到别处,正好落在你的顶门,顶门是什么位置——那是佛的位置啊。
P
ART 05 /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这首诗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说的就是佛弟子修行的境界。千山万径,人兽绝迹,代表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杂念消亡,妄想顿歇,是入于正定之后的一种内在的境界。
这种孤寂不是死寂,佛教里叫“惺惺寂寂”,既寂静安定又明明了了。这种“孤”也不是没有人相伴,说到底是连自己都没有。无人相,无我相,没有风也没有雪,安安定定守着大道——此心安处,便是故乡。
心安住在道中,谨持着佛佛祖祖代代相传的这盏智慧灯,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然后,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大,外在的牵绊越来越小,这就是修行。修行修到后来,看什么都是美的,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一阵雨,一阵风,几片雪……哪里不是禅悦,哪里不是法喜?
真理是随随处处的,是很美妙的。那一次跟大家在龙钵打坐,时值深冬,心下有感,便随口念出几句,供养大家:
僧家念佛禅床暖,
风吹铃铎霜雪寒。
老僧若有顶上眼,
地狱炎炎亦清凉。
——三参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