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十六
道济禅师圆寂纪念日
道济禅师(1148-1209),南宋禅宗高僧,临济宗杨岐派六祖,禅宗第五十祖。浙江台州人,出生于天台山永宁村,人称“济公和尚”或称“济颠”,被尊为十八罗汉之一,号称“降龙罗汉”。
幼生宦室,长于空门
济公的家族世代仕宦,且为将门;为官清正,政绩卓著,名列《宋史》;历世积善信佛,家族中不少人是禅宗的著名居士。
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其父原在天台县做官,后辞官归隐,为人淳厚,不慕荣利,乐善好施,有“李善人”之美誉。
济公少年成长在赭溪畔,读书于赤城山,受释道二教薰染,遂生方外之念。
十五岁,父母谢世,济公守孝三年后,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在国清寺住持瞎堂慧远门下剃度,受具足戒,取名道济。后嗣其法衣,参访祗园寺、观音寺大德,最后往杭州灵隐寺。
佯狂济世
济公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颠”且“济”。一身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举止疯颠,不合常理。
他不喜念经,难耐打坐,经常和顽童戏耍,一起作呼洞猿、斗蟋蟀。他嗜酒食肉,似丐似氓,不守戒规,非僧非道。甚至僧众都不能容忍,被同门师兄告到方丈室,慧远大师却说:“佛门之大,岂不容一颠僧!”由此常被称为“颠僧”。
口斋不为素,心善是真人。实际上,济公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
他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曾经带着自己撰写的化缘疏,外出募化,修复被火烧毁的寺院。他公侯不拜,名利不求,游方市井,救死扶弱,惩恶扬善,有苦拔苦,有难救难。所以,在人们看来,“道济”的“济”字也包含着扶危济困的意思。
喝酒吃肉的背后
《济公李修缘》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现在许多人喜欢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将济公的这句话拿来做挡箭牌,肆意吃肉喝酒。
鉴于此,印光大师的说法可谓精辟:“须知传扬佛法之人,必须依佛禁戒,既不持戒,何以教人修持?彼见志公、济颠皆有吃肉之事。然志公、济颠并未膺宏扬佛法之职,不过遇境逢缘,特为指示佛法之不思议境界理事。
而任法道之职者,万万不可学也。而且彼吃了死的,会吐活的。某等吃了死的,连原样的一片一块也吐不出,好妄学,而且以教人乎?住持佛法之人,若不依佛制,即是魔类。”
一切恭敬 切莫轻慢
菩萨示疯癫相不是常态,乃是千年一现。在佛教界,即使一个人修行到很殊胜的境地了,也不都学济公显示疯癫相的。
那为什么在宋朝要那样示现呢?是为了刺激当时的社会,刺激麻木的世人。
那时候的人对出家人的恭敬心已经不够了,所以济公和尚故意示现,来提醒大家佛法是不可思议的,出家人是不可思议的,不要轻慢出家人。因为如此癫狂、喝酒吃肉的出家人尚且都不可测度、不可思议,更何况规规矩矩、依教奉行的修行人呢?
济公和尚“衣儿破,帽儿破,鞋儿破”,但他却拥有完整的通天通地的生命。他“颠”且“济”,扶危济困、治病救人,为世间建立了善恶标准,引导世人戒恶修善。
预知时至
济公于宋嘉定二年(1209年)五月十六日圆寂,留诗一首:
六十年来狼籍,东壁打到西壁。
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荼毗时,舍利如雨,供奉于虎跑寺。遗有《镌峰语录》十卷、偈语榜文十四篇。
恭逢祖师圆寂日
愿我等善护其心
食素戒杀,广行众善
回向利益一切有缘
远离怖畏
身心安泰,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