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农历八月初三
六祖惠能大师圆寂纪念日
01
惠能大师(公元638年-713年),禅宗六祖,他的一生,就是传奇。他目不识丁,却得传法衣;他先悟道后入佛门,先成祖师后为僧;他的开示被后世命名为《六祖坛经》;他辞世后,肉身千年不腐,常住人间。
早在六祖大师之前的百余年前,就已经有两位尊者先后为其授记。
六祖大师出家后,在法性寺智光律师处受具足戒,受戒时所登戒坛,正是南朝宋求那跋摩三藏所立。求那跋摩三藏大师当初曾预言:“日后会有肉身菩萨于此坛受戒。”
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智药三藏尊者到中国,他先去北方朝礼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再折回南方,由南海北上广州,中途经过曹溪口时,见这里山青水秀,手掬水饮,感到味美香甜,于是决定溯流而上。
他看见了一块山水环绕、峰峦奇秀的地方,感叹这里宛如印度西天佛国的宝林山,应是沙门修道的最好场所。于是他住下来,倡议乡民建寺造庙,预言百余年之后有大菩萨于此说无上乘,度无量众。到六祖大师时,果然于此地广弘东山法门,实应前谶。
02
六祖大师在曹溪弘法几十年,为禅宗的后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晚年,回到自己的家乡广东新州。在新州大国恩寺,六祖大师打坐入定,坐化圆寂,留下金刚不坏的真身。后来,真身从新州迎回曹溪宝林寺,也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韶关南华禅寺。《六祖法宝坛经》中记述了大师圆寂前对弟子们最后的开示。
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八月,有张满者,受新罗僧贿,伪服衰绖为孝子,夜入塔,盗祖首,欲持归供养。守塔者,闻塔中有声起视,满惊逸,而祖颈微有伤处。刺史柳无忝,县令杨侃,共督捕得满。祖弟子令韬谓彼意在供养,且佛教慈悲,冤亲平等。柳守嘉叹,释满不治。
千百年来,法脉延承,瓶泻倾传,心心相印。达摩祖师传法给二祖慧可时,曾有一偈,“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经过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大师的代代衣钵传承,到六祖惠能大师现世后,禅宗一脉高僧辈出。最终,一花开五叶,形成了沩仰宗、临济宗、云门宗、曹洞宗、法眼宗这五大禅门宗派。如今,古文殊寺禅堂即是沩仰宗钟板。
▲古文殊寺禅堂沩仰宗钟板
03
惠能大师圆寂前,已经上知诸佛、祖师,下知未来,能防护自己,也能防护众生的业,生死一如,就和佛是一样的。所以他传的是佛的心印,不仅仅是理论,他也实践到了。
大家总是会强调惠能大师不识字,其实我们也已经普及了,识字跟知识、知识跟智慧的关系:识字不一定有知识,有知识也不一定有智慧。那到底什么是智慧?
在惠能大师这里,就真正地体现了诸法现量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过去、现在、未来,“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样一种心之本性。心体即是佛,能觉照、能作用、能自利、能利他。
“本来无一物”,这是一种洞见一切的智慧高度;“何处惹尘埃”,这是一种和平地、默默地化一切干戈为玉帛的方法。佛教是和平的,非暴力的,他倡导的是通过改变自己,来奉献世界。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想要改变,想要超越,首先要改变自己。我们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所有经历的外在的黑暗都要谦卑地反思自己。如果能改变自己的贪嗔痴,就能从根本上去奉献这个社会。你多一分吉祥,这个世界就多一分和平。
这种空性的智慧,我们要去理解,要产生定解。有了这个智慧,真实起修,积资净障,回归到自性中去;这时就不再是个人的菩提树了,这菩提树代表天下了。所以只要这世上的人还有善根,还有情怀,就会珍爱佛教的智慧,就会感恩佛陀,会怀念像六祖大师这样的智者。
值此六祖大师纪念日,
追忆祖师遗范,
祈愿正法久住,
灯灯相续,法脉绵延!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右持利剑烦恼断 左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乘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是如来欢喜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