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戒的见地,超乎你的想象

2024-09-28 21:30:00 发布: 人气:9
图片
图片





菩萨戒

这种菩提心的见地非常高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家人可以受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这样的菩萨戒是通于出家人的。如果你住在寺院附近,可以跟出家人一起半月半月诵戒,这个标准比较高;还有一种是受六重二十八轻的菩萨戒,这个就不能入出家人菩萨戒诵戒的行列了,在自己家佛堂半月半月诵戒就可以了,或者附近有菩萨戒居士,大家可以相约在一个佛堂一起诵戒,这就比较简洁一点。


很多居士一般都会受六重二十八轻的菩萨戒。 受了菩萨戒之后,我们讲话的平台就不一样了,高度不同了。有了大乘之体,金刚宝戒,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的大乘知见,这种菩提心的见地是非常高的。


我们佛教讲五乘,人天乘是通于世间的,比如世间讲的百科全书,儒、道都是通的;到了声闻、缘觉这个级别,道教比较高一点的境界还是可以通的;三星堆文明、古埃及文明、古玛雅文明,这些文化跟声闻、缘觉也是有一点通。


但是大乘菩萨戒的见地已经高于这些了。 科学家特别喜欢看弥勒菩萨在兜率内院讲的《瑜伽师地论》,因为它的逻辑非常缜密,修行各乘的名相、法相都建立起来了,就像铺了一条天梯一样,即身就能修行成道,六根就能转识成智。这些都是科学家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范畴。



图片



如果再向上,就是诸法空性,比如龙树菩萨弘传的中观空性,这就是佛的见地,不落有、无、中,这是我们世间人没办法理解的。因为你只要有个立足点,马上就抽掉你脚底下的板子,所以根器小的人就怕这个。


文殊菩萨出来说法,连阿罗汉都害怕。阿罗汉虽然没有我执了,但微细的法执还是有的,所以他证得的空性叫“偏真涅槃”的空,甚至称为“偏空”,这是他的依止点,能给他带来极大的利益——能超出三界,能神通广大,能地水火风任意变幻。所以,当空性智慧、中观空性现前的时候,声闻缘觉是怕的。


佛陀对弟子们就有授记,说正法灭度后六百年,还有一位马鸣菩萨能够解释我的真谛;七百年之后,还有一位龙树菩萨,不住有无边,能了达我的真义,能传承佛法,降伏魔道。佛陀的智慧是无碍的、遍见的,在衪的弟子中,谁的见地如何、智慧多少,谁能究竟地了达诸佛的密义,佛都是知道的。



图片



菩萨戒的见地是很高的,它所讲的宇宙人生道理,不是我们世间人所能认知的,所以受了戒之后,我们的学处就特别高。因为标准高的缘故,佛陀甚至还讲到:有戒可犯,名为菩萨。哪怕你犯错,也不要紧的,因为这是高标准,纵使你达不到也不要紧,因为有了这个标准,你才是菩萨。没有这个标准,纵使你自己觉得挺完美,实际上还是凡夫的状态。


在修行上,宁愿高标准地犯错,也不要低标准地自满。我们世间人也有一句话,“宁愿跟聪明的人背包袱,也不要跟糊涂的人出主意”。即便跟聪明的人辩论,或许能辩出一个高标准来,至少会启发你的智慧,对你的知识学问、对你的人生境界,还是会有所提升的。


有了高标准,哪怕达不到,还是会进步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为什么要受菩萨戒?
· 菩萨戒,通一切诸佛菩萨之本源
· 有了这些正因,受菩萨戒的因缘就成熟了
· 欲求解脱,当下就要好好修行
· 只要发起了菩提心,就......
· 人生可以有多种活法,你选择了哪种?
· 受戒、持戒就是与佛同在
· 持戒可达彼岸
· 求受菩萨戒的前提和预备功课
· 不要因为怕犯戒就不受戒,要踊跃地、欢喜地去受戒 !
· 东山顶上,菩提心之明月正悄然升起
· 好好持戒命运一定会改变
· 做到这几点就可以渡过生死苦海
· 又不开心了?原来我们一直搞错了方向
· 发菩提心就是为心灵装藏
· 什么叫受持佛戒?
· 求受菩萨戒的前提和预备功课
· 2024/08/18 【六斋日】
· 菩萨戒,是高级忏悔
· 发菩提心,就是给我们的心灵装上真正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