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殿的名字叫“摩尼宝积殿”,这个“摩尼宝”不是指世间的金银财宝,而是指我们生命戒、定、慧的无漏法财,信、戒、惭、愧、闻、施、慧这些七圣财。这些本来都是我们生命里很好的品格,也成为我们成长过程中很好的财富。
你有这样子的人生,文殊菩萨肯定是高兴的,而且也以种种的方法帮助我们人生成长。
所以我们要来五台山,身体还没动呢,念头刚一动,文殊菩萨就知道,马上就来接引你,给你制造好因缘。为什么?要不给你制造好因缘,你能来到这么好的地方呀?生命当中太多的违缘,都可以遮挡你,让你来不了。那谁能保证让你来?那是佛菩萨的力量,把你的违缘遮挡掉、化解掉,让你顺利成行。
有的人念念不忘,一直配合着,拉着文殊菩萨的“无形之手”,一直坚定地,一路“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那那些违缘就没有空间可以插手,文殊菩萨始终就保护着你,让你能够顺利地来。
有的人他就想不起来,或者他来的动机不一样。他想来五台山,他不知道这是佛教圣地,他也不知道文殊菩萨。他听别人说“五台山、五台山”,他一想我也去五台山,去干嘛?旅游去。那就不一样了。
所以我们就能领会,不是表面地说“我信佛了,我穿这身衣服了”就怎么样了,一定要内化到我们生命里去。明旸大和尚有一幅字叫“解行并进”,先要信,在信的基础上要理解,然后去行,这样的生命产生的轨迹、业习和结果,就变成我们的未来。
印光大师常说“信愿念佛”,这个“信”又是不得了的。“信”有很多很多层面,有人天乘的,有声闻乘的,还有菩萨乘的,它们之间内容不一样,境界也完全不同。大乘菩萨的信还有“十信位”。我们现在才刚刚有“信”,这条“信”的路还很漫长。
所以我跟很多人介绍,我们现在只是停留在文化层面。我们有宗教现象,但是对它的内涵,我们还在了解。哪怕我们所谓是“信佛”了,甚至穿上这身衣服了,我们实际上还是在了解阶段。
我们的愿望是了解得越来越丰富,践行得越来越有内涵,产生越来越殊胜的果报,然后能有宗教的超越生死的功德力,去解决世间的烦恼、解决生命生老病死的课题。
能产生出这些功能性来当然很好,那是我们的美好愿望,而且我们深信,诸佛菩萨已经做到了。那些贤圣僧们,他们已经证得阿罗汉了、证得缘觉了、证得菩萨诸位了。《地藏经》一打开,无量无边的佛充遍世界,我们也深信不疑。但作为我们自己来说,我们每个人要真正地显现僧相,我们这个群体真正显现出僧团的功德,这还只是我的理想、我的愿望,并不代表我们就有这个功德。
因为很真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烦恼的、有漏的。所以我们要努力,要实现这个愿望,要好好学习。
不是说一信佛,马上就能证阿罗汉,马上脱离五欲六尘、达到四大自在,然后像神话故事里那样“遇水水遁,遇土土遁”,文殊菩萨都能做到,但是我们做不到。
文殊菩萨讲的话我们听不懂,世间人讲的话我们都听得懂。我们跟佛法不相应,我们跟世间很相应。我们朝着佛的方向,但常常自己也看不到佛,自己都迷迷茫茫。一边念着佛经,一边世间逻辑又在并行;一边念佛,一边被世间的五尘围绕着,这就是客观存在的。
每个人的生命历程、智慧的成长,都是不可替代的,都有很真实的过程。我们要相互鼓励、彼此包容,我们也很感恩这个社会对我们的包容。我们的成长需要一个空间,我们也需要住宿,也需要吃饭喝水,社会上所有的这些必需品,我们有可能都需要。所以我们感恩这世间,有这种文明允许我们成长,我们是受法律保护的,这个存在非常感恩。
——三参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