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一个媒体来采访师父,记者问师父:“您的座右铭是什么?”我们修行人对“座右铭”这个词不是很熟知,我跟在师父身边,也没听师父说起过。我也在想,师父会怎么回答呢。结果师父写下来——“念佛消宿业,更莫造新殃。”
我当时二十几岁,觉得这句话很简单,但这一晃二三十年过去了,再想起的时候,才知道这太高了呀!伟大就伟大在它很平常,一点也不玄妙,但实际上,终其一生也很难完成。我们要想修行有所成就,一定要好好消化。
一个人学佛要到什么境界,才能达到“念佛消宿业”?“宿”,是过去无量劫的恶业,这一句佛号如果没有念到超时空,没有念到无量光无量寿,怎么消宿业?
佛法有这个奥妙,祂能把已经服下的毒药化解,把已经造下的恶业净化,把现前的苦果终止。宿业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一样,佛法一到,这个炸弹就不工作了,这多少厉害!佛法有这个功德,但你要怎么样的修行,才能达到这个效果?你念佛要达到什么功夫,才可以消宿业?
哪怕我们境界不高,但我们要很虔诚啊。就像印光大师所教导的,“佛法从恭敬中求”。得不得佛法受用,跟识不识字、知识多少、聪明程度怎么样关系都不大,但跟虔诚直接相关,虔诚的人就会得佛法受用。所以“念佛消宿业”,首先态度得虔诚。
经典里也讲到,“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八十亿劫是多长远的一个时间量啊!在这么长远的时间,我们身口意所造的恶业,在至心念佛的前提下,一念之间都可以消除。有了虔诚的前提,如果再能通达化身的念佛、报身的念佛、法身的念佛,那就又不一样了。所以,我们要以“戴罪立功”的心态,好好念佛,忏悔宿业。
宿业如果能得以清净,还有很重要的就是——“更莫造新殃。”儒家里也说“不二过”,如果我们已经知道自己有过错了,身口意有染污了,你就不能再染污它。如果我们佛弟子还有一点自知之明,有一点正觉的话,那这就代表你能自惭形秽。你的法镜一照,无论是无量劫的业障,还是现前的丑陋,自己能够知道。
佛弟子修行有一个共同的相,谁进步了,就代表谁谦卑了。因为修行进步了,你的镜子擦得很亮的话,你肯定能照出自己的丑陋,知道原来我那么破烂不堪,你就会更加谦卑。
为什么《地藏经》讲“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地藏菩萨的智慧是很高的,祂做等觉菩萨都不可称计,祂是法身大士,法身的境界,我们的起心动念都被祂照得清清楚楚。当我们的起心动念都暴露在很明觉的镜子下的话,你会自惭形秽的。
我今天回想师父的座右铭,觉得它太伟大了,也太实用了。我们能“更莫造新殃”吗?很难,你控制不住啊。我们的身口意能安住在无漏的佛法里吗?戒的功德,你能建立吗?戒定之香,能飘溢出来吗?我们说“定水镇常盈”,你能安住着定,定的水常常地还能满溢出来,还能滋润众生、清凉众生吗?禅定的清凉、智慧的解脱,叫“无上清凉”,如果我们的生命包裹在这样无漏的功德体里,才能说“更莫造新殃”,才有这个资格呀。
佛法伟大在什么地方?不是说你有佛性,你能成佛,然后我们就沉溺在这种自我陶醉里,自我承可,“我有佛性,我能成佛”。佛法的高妙就是我们出家之后,所学的内容会更深刻,我们行为的准则会更细致。小小一个行为准则,开、遮、持、犯的分寸更细腻。佛陀对出家人的道德要求更高,这也是我们的财富,你没有出家,佛不跟你谈那么细的。
而且我们对佛有一种信心,比如说出家人受戒的时候,要受什么戒,我们不能提前了解的。那为什么受?这就叫“信仰”。受完戒了,你才有资格学,才有资格听闻。所以佛法很神奇,它是需要信仰的。当我们在信仰的前提下,一步一步地、越来越深刻地了解到更高智慧的时候,我们“更莫造新殃”的要求也会更好。
所以,今天我在想,师父真的是高僧,他所讲的很朴实,但无论你学佛到什么阶段,它永远都适用。哪怕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价值观念在变,人的烦恼在变,无论什么变,但师父给出的这句座右铭,它是不变的,它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菩提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