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7
我们学佛,就是把佛法的智慧深刻地入到生命里,超越眼耳鼻舌身意,超越色声香味触法,甚至超越我们的第六意识、第七意识,转识成智。
禅宗里讲“六根门头常放神光”,当“眼耳鼻舌身”这五识转识成智的时候,它不仅仅是成所作智,它也是无量光无量寿。
“成所作”,我们总以为它有个“作”和“转”的过程,实际上你作不作,眼耳鼻舌身意、第七意识、第八意识都可以转成智。只不过给它们起了个名字,叫“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实际上这个“智”,“不动智光”是一样的。
你的眼识能够回光返照,转识为智,那眼睛就会念“阿弥陀佛”;鼻识会回光返照,转识成智,鼻子就会念“阿弥陀佛”。所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当六根门头全都都摄着转识成智的时候,它也都成了无量光无量寿,然后这样去“净念相继”。
当我们的生命这样一遍一遍地去积累,净念相继,最后就必然“净业成就”。在佛性的土壤上我们耕耘、播种、洒水、呵护,长出菩提的苗稼,最后硕果累累——小乘诸果、大乘诸果,乃至成诸佛果位。
这些圣果还可以分享给四生六道、九幽十类,不仅可以救自己家的老人,还可以救别人家的老人,“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能同体大悲,能普利众生,这多伟大啊!
在这世界,
我们头顶同一片天,
脚踏同一方土,
仰望同一轮日月。
鉴真大师晚年讲“风月同天”,就是虽然我的故乡与这里相去甚远,这一辈子有可能回不到我的故乡了,但是故乡的太阳跟这里的太阳有两样吗?江山湖海虽然相隔甚远,但是“风月同天”。这既是他对故乡的思念,同时也是双关语——我们人类有个共同的故乡,你从哪里来?你要回到哪里去?你要回到“风月同天”的这样一种生命境界、智慧境界里吗?你能回到那里去吗?
苏东坡在《定风波》里说“归去”。如果有了这个终极目的,无论是谁,最后都能归到这个“归去”,那这个生活的过程管它呢!竹杖芒鞋,下着小雨,你有你打伞的快乐,我有我淋雨的快乐;你快走几步,我慢慢踱着步子,你享受你不被淋的快乐,我享受我淋雨的快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丰富多彩的,为什么丰富多彩?因为有归宿。
这个“归宿”,既是个人的归宿,更是宗教给人类带来的大智慧、共同的生命归宿。
如果社会有了这么一个共同的高大的归宿,这就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文明高度,那我们就是文明的人,这个时代就是一个文明的时代。
——三参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