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考察的六尺巷,有着怎样的典故?

2024-10-23 00:01:00 发布: 人气:27
图片


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首先来到安庆桐城市,走进六尺巷。


坐落在桐城市城中的六尺巷,宽不过两米,长不过百米,却因为一段“礼让”故事和其中蕴含的“和为贵”理念而闻名于世。


图片


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和吴姓富豪人家相邻。由于都是祖上留下的产业,时间久远,中间三尺空地属于谁家,两家人都说不清。


吴家重修房舍,想用这三尺地。张家认为是自己的,为此争执不下。张家给远在京城的张英捎信,希望借助他的地位将吴家压一压。


不料,张英获悉情况后,当即给家人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收到诗信后家人顿悟,主动让出三尺界墙。邻居深受触动,亦退让三尺界墙。“六尺巷”由此得名,“张吴礼让”的美谈也流传至今,成为谦和礼让、和谐相处传统美德的一个缩影。


一条窄巷,因一个“让”字而天地宽,成为中国邻里和谐礼让的典范。习近平说,来这里看一看,很有感触。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图片

▲六尺巷口的山石上刻有张英的“让墙诗”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巷虽窄,宽不过“六尺”;和为贵,则可容“天下”。新时代,我们要赓续以“和”为底色的根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镌刻在街巷阡陌的典故更好浸润人心。


——《人民日报》

(2024年10月21日 04 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习近平一直念兹在兹。

他曾在山东曲阜孔府谈到孔子和儒家思想研究,“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他曾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园强调文化自信,“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他曾在四川眉山三苏祠了解三苏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

今次参观六尺巷,习近平说,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


——中国新闻网《安徽考察,习近平为何要看这条小巷?》



透过现象看本质,“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最大特点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定分止争,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让“礼让精神”自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一本“读不完的书”,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在更大的范围内蔚然成风。


——中安在线《评论|从“六尺巷”中感悟什么?》



2014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六尺巷文化,也一定还有更多可挖掘、可利用的智慧和力量。


——共青团中央



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

中国新闻网、共青团中央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触碰别人的头是极其不礼貌的|泰国、日本和韩国佛教的礼仪与禁忌
· 见闻得福|观世音菩萨圣像超级合集
· 印光大师复温光熹居士书:你有何神通道力,欲做惊天动地之事
· 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在宁波开幕 王沪宁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 南传佛教礼仪的独特之处
· 应知应会|中国佛教概况
· 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英国汉学院演讲:孝亲尊师,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
· 今日寒露 || 风露浸秋色 天寒且加衣
· 寒露 || 寒露持名念至微,求生净土信依依
· 最早的“中国”,是它!
· 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传统文化,从根救起
· 金针碧翠,脆嫩爽口,实在太好吃!
· 佛教梵呗 | 四大祝延·唵嘛呢叭咪吽
· 佛弟子专属日历 | 十月,安和
· 《地藏经》讲记(四十四) | 学佛要追随善知识
· 秋分 || 秋风凉,满地黄
· 佛教梵呗简辑|千年佛乐,盛世华章
· 佛门音药欣赏:《Medicine Buddha》
· 出家人的精气神 || 百年前中国寺院僧侣老照片
· 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对佛教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