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首先来到安庆桐城市,走进六尺巷。
坐落在桐城市城中的六尺巷,宽不过两米,长不过百米,却因为一段“礼让”故事和其中蕴含的“和为贵”理念而闻名于世。
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和吴姓富豪人家相邻。由于都是祖上留下的产业,时间久远,中间三尺空地属于谁家,两家人都说不清。
吴家重修房舍,想用这三尺地。张家认为是自己的,为此争执不下。张家给远在京城的张英捎信,希望借助他的地位将吴家压一压。
不料,张英获悉情况后,当即给家人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收到诗信后家人顿悟,主动让出三尺界墙。邻居深受触动,亦退让三尺界墙。“六尺巷”由此得名,“张吴礼让”的美谈也流传至今,成为谦和礼让、和谐相处传统美德的一个缩影。
一条窄巷,因一个“让”字而天地宽,成为中国邻里和谐礼让的典范。习近平说,来这里看一看,很有感触。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六尺巷口的山石上刻有张英的“让墙诗”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巷虽窄,宽不过“六尺”;和为贵,则可容“天下”。新时代,我们要赓续以“和”为底色的根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镌刻在街巷阡陌的典故更好浸润人心。
——《人民日报》
(2024年10月21日 04 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习近平一直念兹在兹。
他曾在山东曲阜孔府谈到孔子和儒家思想研究,“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他曾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园强调文化自信,“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他曾在四川眉山三苏祠了解三苏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
今次参观六尺巷,习近平说,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
——中国新闻网《安徽考察,习近平为何要看这条小巷?》
透过现象看本质,“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最大特点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定分止争,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让“礼让精神”自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一本“读不完的书”,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在更大的范围内蔚然成风。
——中安在线《评论|从“六尺巷”中感悟什么?》
2014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六尺巷文化,也一定还有更多可挖掘、可利用的智慧和力量。
——共青团中央
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
中国新闻网、共青团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