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刘余莉教授:
高度艺术化的道德教育
佛教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作为社会教育来广泛传播的,佛教本质上就是一种教育,而非宗教(“宗教”一词借用于日本,用来翻译英文的“religion”一词,意为“信仰”)。作为教育的佛教为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民风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佛教中,释迦牟尼佛与弟子的关系正如孔子与弟子的关系一样,是师生关系,而不是西方宗教中的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或者父与子、主与仆的关系。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从事的是多元文化的社会义务教育工作。传统的佛教寺院也不是偶像崇拜的场所,而是社会教育的机构,通过艺术化的方式和讲经说法的形式承担着劝导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教育功能。
今天给大家讲一讲佛教寺院的建筑和设施如何显示其高度的艺术化教学特征。
佛教禅宗寺庙,一进山门,首先见到的建筑物就是天王殿,里面供养着四大天王(护法神),当中供着弥勒菩萨。
这样的供奉方式,使人一进山门,第一眼就看到弥勒菩萨,你看他笑眯眯的样子,就是告诉我们:你想学佛吗?先要笑脸迎人,不能发脾气,一定要欢欢喜喜。再看,他肚皮很大。“大”代表什么都能包容,不与人计较,所以也教给我们存平常心、呈喜悦相,对待任何人、任何事物,心里都欢欢喜喜、平平静静的,不要跟任何人计较。
所以弥勒菩萨面对着大门,告诉来者:要有我这个条件,才够资格入佛门。
天王殿有东、南、西、北四大天王。
东方天王,代表负责任,叫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主持一个家庭的事务,我们叫家长;主持一个公司的事务,是总经理、董事长;主持一个国家的事务,是帝王、总统。主持事务要怎样去做呢?就是要负责尽职。
每一个人在这社会上,都有他一份职责,能把自己本分职责尽心尽力做到圆满,这个社会就会和谐,国家一定富强。持国天王教给我们这个事理。
南方天王叫增长天王。单单把职责之内的事情做得很好还不够,还要天天求进步。不进则退啊!时代永远在进步,所以增长天王告诉我们:我们的德行要增长,学问、智能、才艺、能力都要增长,包括我们的生活水平也要天天提升。
你看,佛门不落伍啊!佛门真是讲进步,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它不是跟着时代走,是领导时代走。怎样把持国、增长,做得很圆满呢?后面两位天王教给我们实践的方法。
西方天王叫广目天王,叫我们多看;
北方天王叫多闻天王,叫我们多听。这就是中国人讲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是成就根本的学问;行万里路,就是今天所谓的观光、旅游、考察,到处去看看。看到别人的优点,就采纳;看到别人的缺点,我们就警惕、改进。
我们能够“舍人之短,取人之长”,来建造自己的社会,建造自己的国家,那这个国家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国家。这叫真正的护法!所以这些塑像供在那儿,是在给我们上课!你要一看就晓得,并且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朝着这理想目标精进!
四大天王手上都拿着道具,这道具也是有表法的。东方持国天王手上拿着琵琶,代表做事情不可以操之过急,要知道“中道”,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像弹琴一样,琴弦松了弹不了,紧了它就断了。儒家讲中庸,佛家讲中道,就是负责尽职,要做得恰到好处,不要太过头了,也不能不及,事情才能圆满。
南方增长天王,这是代表日新,他手上拿的是剑——慧剑(智慧之剑),是“快刀斩乱麻,慧剑断烦恼”的意思。
西方广目天王,身上缠着一条龙,有的时候是一条蛇,蛇跟龙都是一样的意思,代表变化!我们常说,神龙见首不见尾,表示这个现实的社会,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是变化无常、变幻多端的,一定要把它看清楚,才能够从容应付。
北方多闻天王手上拿一把伞,表示遮盖。千变万化的世界,要不受污染。
我们要对现实社会能够完全理解,才有智慧和能力、知道该用什么态度、方法来应付、处理。原来天王殿是教导我们这些啊!
过了天王殿,来到大雄宝殿。这里通常供养释迦牟尼佛。
一切诸佛是代表我们的性德,一切菩萨、罗汉是代表修德。人不修行,性德虽然有,但不能够显现出来,得不到受用,所以性德的显现要靠修德。菩萨代表“修”,佛代表“本性”。每一尊佛代表性德的一个部分。
释迦牟尼佛是从名号上说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这是教我们对人要仁慈,要以慈悲待人;“牟尼”是清净的意思。对人慈悲,对自己清净!这是释迦牟尼佛代表的,这也是我们性德本来具备的。
释迦牟尼佛的两边,供养两尊罗汉——阿难尊者、迦叶尊者。阿难尊者多闻第一,他代表“解”,即智慧;迦叶尊者苦行第一,代表“行”。
有些寺院还有供奉文殊、普贤。文殊菩萨是智慧第一,代表“解”;普贤菩萨是“行”的代表。换句话说,不管有多少,不外乎“解”、“行”两大类。
菩萨的名号是表修德。大乘佛法的修学次第,是以四大菩萨作代表:分别是九华山的“地藏菩萨”,普陀山的“观音菩萨”,五台山的“文殊菩萨”,峨眉山的“普贤菩萨”。
“地”是大地,大地生长五谷杂粮养活我们,我们离开大地就不能生存。地下的资源宝藏,使我们的生活得到满足。所以佛就用“大地”比喻我们的“心地”。我们的心地,是真正的大圆满,本来具足无量的慈悲、无量的智慧,乃至无量的吉祥、无量的福德。
《地藏经》主要是讲入佛门最初的修学方法,就是“孝亲尊师”。佛陀教育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不孝父母怎么会尊重师长?不尊重师长,不肯听老师的话,老师再有学问,再有能力,也没有办法传授给他。所以“尊师重道”,才能成就学业。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孝道”就是“大圆满”的大根大本,一切圆满从这里开始。
“大圆满”扩展提升——我们孝亲尊师,将孝敬发扬光大,孝敬一切众生,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一切平等,孝敬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就是观音法门了。所以观音是地藏的发扬光大,称为大慈大悲。
“孝、慈”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得到正面的好处。“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实践”——将孝、敬、慈悲、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能够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就是遵循普贤菩萨的教导。
四大菩萨表现此义,代表大乘圆满的佛法。所以要从地藏学孝敬,进而学习观音的大慈、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愿大行。所以供佛便要了解,每一尊佛、每一尊菩萨代表佛教的每一种修行方法。
由此可知,佛教寺院没有一样不是教学,就是供具也有它的教育意义。佛前供一杯水,有什么意义呢?水是干净的、清净的,代表我们的心要水一样干净;水不起波浪,是平的,代表我们的心要像杯中水一样平静。佛前供花,花代表“因”开花后就是结果。供果,水果不是供给佛菩萨吃的,是教我们看到“果”时,就能光明,“香”代表戒定真香。
所以佛门一切设施、供养,没有一样不是表法的,没有一样不是教育。
雍正皇帝在一篇《上谕》中就指出,儒释道三家“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意思是说,儒释道三家教育的理念是建立在同一个根本之上的,并且都是教导人们要止恶修善,但是教育的方式方法却可以同时并行互补而不相违背。
释迦牟尼佛在圆寂之前,留给佛弟子的两条重要教诲就是“以戒为师,以苦为师”。因此凡是正信的佛弟子都应当奉行佛教“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基本戒律,而这“五戒”与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一样,都是劝导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佛教的“四依法”(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法不依人)中,“依法不依人”,就是教导佛弟子,修学佛法的凭依是佛教的经典,而不是某个人。而在佛教的出家菩萨戒《梵网菩萨戒经》上有明确规定,佛弟子“不作国贼,不谤国主”,就是决定不能做伤害国家的事情,不能诽谤国家的各级领导人。《璎珞菩萨戒经》(在家菩萨戒)中也要求佛弟子“不漏国税,不犯国制”。
佛陀教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在这种教育下,人们不仅不会对人产生嫉妒之心,还会“随喜功德”,想法设法地帮助他人成就善事。而且佛教和道教都重视因果教育:财布施得富贵,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让众生远离畏怖恐惧)得健康长寿。
明了因果规律的人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就会心平气和,不会嫉妒他人的成就,而是懂得自己去修因。
回向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扫码关注 宁波慧日禅寺
您的每一次转发,都将点亮一盏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