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佛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儿子、释迦族的乔达摩·悉达多所创立。
三大语系佛教在中国均有传播,具体宗派演化见图示。
汉传佛教: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内地,目前文献记载说法众多,其中“伊存授经”之说,为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隋唐时期,汉传佛教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天台宗、净土宗、禅宗等独具特色的中国汉传佛教宗派,并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过去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现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
藏传佛教: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佛教正式由印度和内地传入西藏。藏传佛教由于传承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教派,较大的有宁玛派(红教)、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格鲁派(黄教)等,还形成了活佛转世传承继位制度。其中格鲁派是15世纪初宗喀巴在原噶当派基础上创立的,之后成为藏传佛教诸宗派中影响最大的宗派。
南传上座部佛教: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德宏等地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有史料记载的约在7世纪由缅甸传入。云南的南传佛教有润、摆庄、多列、佐底四派,主要在傣族、布朗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中传播。
佛教在历史传播过程中,由于地理位置、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在教理的理解和解释上分成了不同宗派(详见下页图1 佛教的宗派传承与演化)。
佛教在汉地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极具中国化特征的大乘佛教八大宗派:
(1)三论宗,强调“诸法空性”和“中道实相论”,认为世间一切法都是依因缘而生,没有独立不变的实体。
(2)唯识宗,又称法相宗或慈恩宗,主要依据《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经典,强调“三性说”和“五重观法”。雪窦山所流传的慈氏学,也是唯识宗在中国化的特殊学派,也是太虚大师所提出的“人间佛教”的根本依据之一。
(3)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根本经典,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特色在于“教观双美”。
(4)贤首宗,又称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根本经典,主要学说是“法界缘起说”。
(5)禅宗,又名佛心宗,主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强调众生都有佛性。
(6)净土宗,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以《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为依据。
(7)律宗,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等制定僧尼轨范,注重研习和实践各种威仪规范。
(8)密宗,又称真言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由地、水、火、风、空、识六种元素所造,主张依法修习“三密加持”。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佛教经过民主改革,走上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1953年5月30日,成立了全国性的佛教组织——中国佛教协会,1956年成立了中国佛学院,1987年成立了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各地也陆续建立了分会、地方性佛教协会和地方性佛学院。
佛教的教义非常丰富,基本教义可以用“四谛”来统摄,佛教的根本教理是“缘起无我”(大乘说“缘起性空”),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最根本特色是“三法印”。佛教非常重视戒律,主要的戒律有:五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
根据国家宗教局公开可查询的数据,截止到2023年4月份,中国大陆共有登记开放佛教寺院34090座(包含藏传佛教),超过2000座的省份有7个,其中浙江4117座,为最多。国务院公布的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有142座,其中浙江有14座。全国有佛教教职人员约22.2万人(信众数量无法统计),其中藏传佛教约14.8万人,汉传佛教约7.2万人,南传佛教约2000人。
中国佛教的特色就是大、小乘并存,显(宗)密(宗)同在。严格地说,佛教起始于尼泊尔,发展在中国,远传于日本、韩国。而佛教在印度本土由于受到印度教及后来传入印度的伊斯兰教的排挤,约在公元八、九百年左右,在印度本土消失。而能保留佛教并发展佛教的中国就成了当今世界佛教的真正故乡。
中国佛教的另一特色就是以“大众部佛教”为主,中国西南与“上座部佛教”盛行国家相邻的云南则是传承着与泰国一样的“上座部佛教”。中国内地汉族居住地则主要信奉“大众部佛教”。中国西北部地区少数民族则主要信奉密传佛教。中国佛教又分为十大宗派,包括大乘八宗和小乘二宗(成实宗、俱舍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