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苦集灭道”,佛陀一开始,从我们听得懂的角度跟我们讲,你看人多苦啊,有生老病死。苦从哪里来?是迷惑造业感召的。所以,有灭苦之法,有道可修。这是从众生烦恼的角度、迷惑的角度来讲的,但是从佛性的角度、觉悟的角度,哪里有“苦集灭道”?
我们现在喜欢乐、不喜欢苦,但觉悟后,你会觉得苦也很享受、很亲切。尤其当生病的时候,本来病痛是苦的、是阴的、是来侵损你的,但是你不要排斥它,完全接受它,甚至拥抱它、赞美它,马上阴的就变成阳的,病变成你的朋友了,了不可得。
般若的智慧,就是接受一切、看破一切、超越一切,没有对立。这就是佛性所展现的大平等、大清净。
“无智亦无得”,乃至你的佛性,是动脑筋想出来的吗?是由机巧产生、造作出来的吗?不是。祂一直就在,无论你是否觉悟,祂一直在的。以前你没学佛的时候,祂在不在?你就三千年不学佛,跑到地狱里去,请问你那个佛性会减少吗?不会减的。我讲三天三夜,能给你那个佛性增加一点吗?也不能的,“在佛不增,在生不减”。所以叫“无智亦无得”,祂不是你动脑筋造作出来的,不需要什么“智”。
为什么般若不翻译成“智慧”,就是这个道理。智慧还是由经验积累来的,一个人经验越丰富,见识越广,有可能懂得越多。但佛性不一样,佛性是你“得”到的吗?比如你皮夹子在口袋里,如果掉了,你再把它捡起来,你有没有“得”?没有,因为这本来就是你的,从来没有失去过,所以“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现在你的心是不是很平静?这时候不需要有为造作,它本来就是灵灵明明的。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安住在这样的如来体性、智慧本体中时,“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你如果领悟到这个,走夜路有什么声响的时候,还会怕吗?不会的,非常得平静。
“远离颠倒梦想。”我们平时是不是颠倒梦想?迷失在“眼耳鼻舌身意”里,只看得到“色声香味触法”,忘掉了般若空性。如果多回光返照,安住在般若空性中,就不会有“颠倒梦想”了,就能够“究竟涅槃”。
什么叫“究竟涅槃”?也就是我们后天的生命,回归到佛性中去了。佛性本来就是大涅槃、大清净,当你完全合进去的时候,自己的般若性恢复了,就是“究竟涅槃”,就告别生老病死了。
虽然讲告别生老病死,但我们还会老,还会病,只是你不和老、病对立了,不再随业逐流,完全安住在清净的如来本性中,安住在般若空性中,这就是诸佛的心,也是我们本有的心,也是佛说八万四千法的精华。我们怎么去受用《心经》?读到一句,安住一句,要这样去修。
诸现清净身庄严
诸声圆满密咒性
诸念成熟智慧中
胜德圆满愿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