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过去一切诸佛,都是依着般若空性这个佛性的因,而圆满了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成就佛果,不能离开佛性的因,有因才会有果,一切诸佛都是如此。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一个“得”字。为什么因是“无智亦无得”的,果却在讲“得”?因为每个人佛性的“因”是不需要“得”的,本自具足,别人也剥夺不掉。但“果”却是需要有一个缘起、一个因缘,需要我们净念相继地护念着,最后才能有成果。
所以,佛陀最后要离开我们了,在《大般涅槃经》里很清晰地告诉我们,不能说每个人都有佛性,就一定能成佛,这样说是错误的。应该怎么说呢?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当他觉悟到自己佛性的时候,戒恶修善,积累功德资粮,最后圆满,才会成佛。
同时,也不能说一个人很坏,就永远成不了佛。应该说他现在无明,还没有觉悟到自己的本性。他如果觉悟了,能够忏悔业障、戒恶修善,最后圆满了,也可以成佛的。所以说,不能说一阐提不能成佛;也不能说有佛性,就一定能成佛。因缘很重要,佛教就是讲因、缘、果的。
师父悟公上人也这样告诉我们,诸佛菩萨、善知识来世间,就是依着众生“佛性种子”这个因,给他种下缘,让它增长、成熟。过去种的,现在成熟;现在种的,让它因缘增长,未来成熟,这就是“种熟脱三,时时不废”。所以,佛菩萨、善知识来世间不空过的,一直做众生成佛的助道因缘。
所以佛陀才说,我把法都讲了,如果你们不按照我的法行持,我在你面前也没有用;如果你们能够珍重、守护我的法,能够依教奉行,虽然我不在了,也跟在一模一样。
法为诸佛之母、菩萨之母,法是很重要的,是我们成道的重要因缘。而善知识是我们破迷开悟、转邪成正非常重要的因缘,没有善知识介入到我们的生命中,提携我们,我们很难觉悟。觉悟之后要依着法,师父领进门,修行靠自身。所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需要有因缘的。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从这个角度上说,生死是可以了的,极乐世界是真实的,佛果是真实的,法也是真谛。前面讲“空”,最后为什么又讲“真实不虚”,讲“不空”?因为那个“空”,不是“顽空”,要当佛性来理解。每个人皆有佛性,你按照佛性修,生命的脚跟踩在佛性里,以后的“果”就是成佛。这是真实不虚的,功不唐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文字上解释很简单,但这也是依般若智修了之后,才会有的境界。所以我师父亲自跟我讲,《心经》前面的文字也都是咒。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这就是般若佛母的心咒。为什么称“般若”为“佛母”呢?“母”是长养之意,所以,长养善法、长养圣种的,就称为“佛母”。般若是长养善法,诞生一切诸佛的,是我们的莲花,“莲花为父母”。安住在般若里,就能够花开见佛、成熟佛果。
这个咒是“般若佛母心咒”,乾隆龙藏版《心经》里完整的念法是:达雅他 嗡 嘎得 嘎得 巴Ra嘎得 巴Ra桑嘎得 波德 索哈。我们平时读呢,直接就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如果对于经文的意义,我们能够了知,然后就进入到了这个咒的三昧状态,安住在里面的时候,其实还有实修的部分。为什么修行要依止善知识?这需要师父带徒弟,一步一步带的。
首先,文字的含义就要讲解,没有师父带,我们念一辈子有可能也不知道其中的意义。那要真正进入这个境界,就更需要师父手把手把你带进去。否则,佛跟我们距离很远的。虽然佛光无内无外地摄受着我们,但我们是内也摸不到,外也摸不到。
《心经》第一句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如果说这个正观、觉照就是你的佛性,你相信吗?
所以,古时候叫“师徒相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见这个“性”,你就见到佛了。那就是佛啊!你的那一部分就是“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你能融在里面,人我双亡,迥脱根尘,“哗”一下,就融到阿弥陀佛的怀抱里了。
但现在来讲,我们那个“我执”还很大,还膨胀着,你相信那个就是阿弥陀佛吗?如果你能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好好地护念修持,那就天天跟阿弥陀佛在一起了。就像观音菩萨一样,阿弥陀佛天天住在头顶。
这部《心经》,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讲法,这次只是把一些受用心得和大家交流,也谈不上讲经,只是一个体会、感受,是给大家的一个汇报。阿弥陀佛!
▲ 返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