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往事
童稚
坚守
慈悲心
滋味
读经
STORY BOOK
a
背景
《宗镜录》
是五代高僧永明延寿大师所著。
全书一百卷,九十余万字,
详述禅宗祖师的言论和重要经论的宗旨。
悟公上人素爱研读《宗镜录》,
屡屡提及。
我肚子里空空的,没有东西,就把阿弥陀佛讲的话,转手供养给大家。
永明智觉延寿禅师,是净土宗六祖,也是阿弥陀佛化身。
他编写的一百卷《宗镜录》里,辑录了佛陀、祖师的语录,自己只讲了四句:“思思徒自思,思思徒自苦,息思即是道,有思终不睹。”
“思思徒自思”,思就是思想,土话就是“空打妄想”。
“思思徒自苦”,我们自找麻烦,自讨苦吃,意思就是,不要多思想。
“息思即是道”,思想息下来,方能够见道。
“有思终不睹”,你有这个思想,就一辈子看不到佛了。“睹”就是见到,“不睹”就是看不到。
这四句是《宗镜录》最高上的,是阿弥陀佛亲口说的。
其他都是引经摘经,或者是祖师说,或者是佛说,或者是天人说,乃至鬼人说,这四句是阿弥陀佛亲口说的。
* FORIQINGLIANG
息心念佛
所以我们用功,一定要息心念佛。心不休息,则心不清净。一念清净心,便是法王印。不管修什么法门,心若不清净,则道业不成就。要修到心地清净,方才与佛法相应。
我们修行要打断思想,断除妄想。妄想没有好处,每一位祖师都教导我们,不要夹妄想,不要心里怀疑,不要昏沉。
昏沉和妄想是两兄弟,有这两个毛病在,一辈子都空过了。
“一念心不生,六根总无过。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一念心寂,万虑俱消。”这是延寿大师在《宗镜录》里说的话。
我读《宗镜录》,是要做笔记的。
这套笔记,每次打开,我都会念一念。世界上好的教言,永远要抄录下来。
我看《宗镜录》,头一遍看,意思不太懂,没有装到心里去。第二遍就不是看了,是读。第三遍是一句一句读,口中念出来,耳朵听回去,那就有点作用了。
看经还是读经好。
因为有读经法师、背经法师、讲经法师、主讲法师、辅助法师,但我没有听说过“看经法师”。如果看经能做法师,那个个都是法师了。难道我去看一部经,就成法师了?你去看一部经,也成法师了?
读经才是法师。
字眼不读错,句子不读破,要字字分明,自己也要听得清清楚楚,尔后人家才能听得清清楚楚。
五十年代,我住在普陀山报本堂。
圆瑛法师的弟子明瑞法师,福建人,住在普陀山悦岭庵,一天到晚读《法华经》。
有一天,他来敲我的门。我听他三弹指,知道这是禅和子:“请进。”
他进来以后,马上礼拜,问我:“法师啊,我今天要请开示。”
我说:“我又不会讲经。你是老法师的弟子。我知道你看《法华经》看得很熟。”
他说:“今天就是要来请问你,我读经是快好,还是慢好呢?”
我说:“你请教过老法师吗?”
“老法师我都请教过了,我给兴慈老法师①、印光老法师②写过信,问《法华经》应该怎么样念,但他们都没有回答我。”
我就对他说:“我不说快好,也不说慢好。读得快,口齿疙瘩,自己也听不清楚,快也不好。读得慢,翻经书翻得打瞌睡,慢也不好。那怎么样才好呢?一句一句地读,耳朵都能听清楚。没有昏沉,没有瞌睡,不快不慢,字字分明,句句清爽,这就对了。”
修一切法门,也都是这样,要取于中道,合情合理,不快不慢,不即不离,自自然然。
a
① 兴慈老法师(1881—1950年) 佛教高僧。法名悟云,别号观月,又号瞻风子。浙江新昌人。一门八人,先后出家。1924年开始建造上海法藏寺。后于寺内设立学社。1938年创建佛教同仁会,任会长。1946年在法藏寺设慈光补习学校,翌年在寺内设慈光施诊所。晚年在上海江湾三官堂静修念佛,圆寂于此。著述有《两课合解》、《蒙山施食仪轨》等。
② 印光老法师(1862年—1940年) 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陕西郃阳(今合阳)赤城东村人。被后世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法师一生致力于弘扬净土宗,对中国近代佛教和传统文化有深远的影响。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后人将其与虚云、太虚、弘一并列,合称为“民国四大高僧”。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