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问见地,不问行履”?

2022-05-13 00:00:00 发布: 人气:5
 图片

只问见地 不问行履




图片


虽然禅宗里有一句话叫“只问见地,不问行履”,这是对有行履、有境界的人说,只提见地,不顾境界,不是对没境界的说的;有见地必然有境界,当境界现前的时候,印光大师说“客路溪山任彼恋,自家风光有谁争”,还是单提正念,只是那个见。


唐朝时有个修行人觉得自己觉悟了,到一个寺院去参学。那个寺庙的方丈就问他一句:“你到过浙江吗?”他顿时哑口无言了。实际上方丈和尚说的“你到过浙江吗?”那是境界,但对方都是口头禅,没有修行境界。单单嘴上说人无我无济于事,因为人无我是有境界的。

图片


哪个是你们的边际?皮肤是你的边际?筋骨是你的边际?都不是,虚妄的我执构成了边际。当无我的时候,边际会粉碎的。边际粉碎了就不是这样子的了。这一切的内、外,我和我所,这都是我执的业力的外显,这是个轮回,这是业报身的正报和依报。真正无我他会有境界的,边际会粉碎的。


所以禅宗里,你光讲见,那都是口头禅,变来变去的。师父问他“你到过浙江吗?”他就不说了。

图片


所以苏东坡最后遗诗《观潮》在那个时代等于是网红级别。到现在我们都在猜,文人哪里猜得到呢?实际上这首诗讲的是见地、境界。一个人有修行的境界,这才能“他国作乱,我国安宁”啊!



图片

苏轼遗诗《观潮》释义


图片


在佛教修行里“浙江”这两字是代表报身佛的,报身佛就是内在的气脉明点。内在的报身佛的境界你见到了吗?你能安住在里面吗?这不是口头禅能够达到的。这才是东坡大居士要离开人间前,他留给我们的——修行人是有境界的。


图片

《观潮》

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苏东坡看到秦少游的那首词中的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他说这是万人难知啊!他是有主心骨的,他的情怀是有道的依止的。人生的情怀大义、道情、道义,是不离道的山的,“郴江幸自绕郴山”。


小视频:苏秦之交 ——情怀与担当


苏东坡一看,这个就是修行人再来才能有他自己的坚持、有他的见地、有他的行为。就像李白,哪一座山被他写一首诗,千古流传啊!九华山以前不叫九华山,叫九子山。李白在诗里写了九华山之后,从此这座山就叫九华山了。开篇就是“妙有分二气”,接下来“灵山开九华”,你看这个气度多大!从道里面生出阴阳二气来。

图片



图片

行履是定的境界

见地是慧的花果



图片


为人民服务如果能有道的情怀、有道的见地,那是国家江山之大幸啊!任何时代都有道,但不懂道的人不是道的悲哀,而是人的悲哀。对道来说不增不减的,坦荡荡于世间,这世间此时此刻都充满了大道。


图片


“庐山烟雨”指法身见地,“浙江潮”指报身修法。人是万物之灵,如果这一生你没开悟,也没有境界,对于道不能认知、不能去体验,这一辈子就空掉了,所以说“未至千般恨不消”,任何也替代不了这个。得到又怎样呢?“到得还来别无事”,你也见了、也修了,然后怎样呢?“别无事”,没有其它的了,还是“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样解释了,大家就知道苏东坡这句诗的意思了,不解释千古谜案。所以人类文明的精华是大道。


图片


佛教里受戒、持戒,戒律的开遮持犯也是围绕着道的。禅堂是来体悟大道的地方,不是跑到那里去摆规矩的地方。所以有的人就会颠倒,天天就强调着规矩,如果道不知道,就不行。戒律是管住自己的,能管多少分你就管多少分。但戒只是修定的基础,定只是发慧的基础,行履也只是定的境界,见地是慧的花果。


一个修行人有慧的花果不可能没有定的境界。所以“不论境界”是对已经有修行境界的人说的,不是对修行的边都没摸着、天天在凡夫境界里的人说的。所以不能错解“不论境界”。

图片


这也就知道为什么我跟在师父身边,师父不允许别人说,就这道理。我们的成长,师父保护得多少好啊。一般的人是拿一点名相、或者规矩在说,但是我的师父是时时刻刻都安住在道里的啊。我天天在师父身边。师父面对镜头了或者摄化众生、应酬的时候,有时候还要随顺众生。平日我跟师父独处的时候,师父处处都安住在大道的状态。


佛教里,这是从佛陀一脉相承来的,但是对于末法时代来说这太宝贵了。我们现在连事相的建设、名相的建立、知识的传递都还跟不上,更不要说大道了。现在虽然很多要去提倡、要去建设,但是还要规避它的弱点,不要忘掉它的宗旨是什么。所以我们在这里建寺院,哪怕再修苦行,就是为了消除我们的业障,培养一些福报,然后能住得相应一点。





图片

祖师点化


图片


出家人此生你就是专门修道的,仰慕于道,多幸福啊,万一被你撞着了呢。本来道天天就在,如果哪一天被你悟到了,那就好了,你就是当代的苏东坡了。你走到哪儿你那头脑都是放光的。出家人头为什么要剃光,光就是我们的不用掩盖的,一个人的思想,一个人的道德,一个人的资粮都会从头上显现出来的。


图片


慧可大师在遇到我们达摩大师之前,头的骨相已经具有五岳之相,就像五台山一样,所以他也会讲经说法。他到了这个修行境界,达摩祖师才点化他,否则不够格,知都不知道,为什么要点化你呢?梁武帝都已经是菩萨皇帝了,千古一帝,这么难遭遇的,但是他脚尖踮起来还够不到达摩祖师的智慧。所以可以想象下慧可大师到什么程度了才能经祖师点化。


图片


所以剃了光头就没有其它伪装,你生命的什么都会从头上现出来的。你心中有光,脸上就会有光;心不开意不解,烦恼罩着,脸就是乌的。


修行人要把头修得能放光,脸能透色。老和尚一看说“琉璃光”,琉璃光就是佛光。心里有佛光,每个细胞都会放佛光的。这样的人走到哪儿,不管别人懂不懂、理不理你,你都是天地的荣耀啊!你走到哪里鬼神都会夹道欢迎,那还了得了。

图片

你的脚往哪家里一踩,哪家祖宗八代坟头都冒青烟。没有相当的福德,没有相当殊胜的因缘,修行人也不会轻易经受祖师点化。佛法是不朽的,我们努力之后,也就会变得不朽、永恒、无量光无量寿。



——三参法师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相关文章
· 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六)
· 文化的复兴,从自己下手
· 《灵峰宗论》讲记合集
· 策发生死心,锻炼纯刚骨||《灵峰宗论》第十三集
· 发心去中国求法 ||《地藏菩萨传》(第21回)
· 这种特殊的大加持,你 Get 到了吗?
· 净慧长老:轻安是什么感觉
· 如何彰显事业功德?
· 《灵峰宗论》讲记合集 {精美版}
· 【修福要诀】深厚的福德、祖荫来自哪儿?
· 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五)
· 佛教是有生命主线的
· 二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努力保持这个特色
· 是依明师?还是依名师
· 想成为天底下最幸福的人吗?这里有秘诀
· 你是否已找到,那个心中的阿兰若处 ?
· 把清澈的水观想供佛,都是很大福报
· 如果你发现内心充满杂草
· 如果你发现内心充满杂草
· 珍惜如黄金般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