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复兴,从自己下手

2022-05-12 21:30:00 发布: 人气:3
图片




FORIQING

LIANG


我们是专业修行的,

我们先把自己修好,

就是文化复兴的希望。



这三年来,人们常说疫情让社会按下了暂停键。实际上是脚步放缓了,工作、生活有了些改变,也会有很多人去思考“人生价值”这些生命的大课题。



图片



尤其这几年来,从政府到民间,对于中医的推广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中医伴随了我们中国人数千年,从创八卦、尝百草的伏羲,一直到三皇五帝当中的黄帝。中医是中国人数千年来对生命的思考,涉及人和自然、人和宇宙的关系,既包含了治愈的方法、药剂,也有整套的理论。在这次疫情防治中,一些中医师也肩负起了重任。

 

西医像是一门技术,中医更像一门艺术。如果说西医比较科学的话,那么中医除了科学之外更有哲学的思考。有些老中医师也讲到,中医不是落后,而是太先进了。所以在中华优秀文化复兴的过程当中,中医文化的复兴是很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我们的健康和生死存亡。




图片
图片


另外也有一点,像我爷爷生在清朝,我爸爸生在民国,通过他们就能看到那个时代的人文修养。他们那一代人,为求天下大同、为了国家兴亡抛头颅洒热血的这一批国之英雄,很多人具有优秀中国文化培养出来的舍身取义的精神。


这批老革命为什么那么长寿?他们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复兴,枪林弹雨,出生入死,这种无我、忘我的精神,这种为国捐躯的精神,确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有这样子生命情怀的人,怎么会不长寿呢?

...



图片

FORI

QINGLIANG


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远离了自身的传统文化之后,从道德的这条参考线上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所以我们现在要振奋起来,要聊聊这个话题了,因为再不聊,像我们的爷爷辈、爸爸辈、老师辈,现在已经走得差不多了。

 

我们是六十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还濡沐过传统文化。我们家里都是男孩,我到现在一直记得我爷爷讲过的一句话:你们如果又不能文又不能武,你们算什么?

 

南老人也说:我跟年轻人说过,“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下命令你也下不了,执行命令你也执行不了,这算什么呢?九十多岁的南老人讲到中华文化的前途时,都禁不住流泪。


能“受之以命”也不错的。过去皇帝的传国玉玺上面就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字。如果一个人既行不了令,也受不了命,既没有高的智慧胸怀,又没有勇敢的执行力,这就不行。



图片


古代的佛弟子们多厉害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典是没有书的,全靠师徒之间口口相传。所以我们先把自己修好,就是文化复兴的希望。我们专业修行的都没修好,身心世界没有复兴,那文化也真的复兴不起来了。


五台山上随便一块石头下面就有一窝蚂蚁,这满山石头下有多少蚂蚁啊!舍利弗尊者和给孤独长者为佛陀建造精舍的时候,舍利弗尊者看到蚂蚁就皱眉头,给孤独长者就请问他:“尊者为什么皱眉头?”他说:“你看这个蚂蚁,迦叶佛时候它们就在这儿,好几尊佛都过去了,它们还在这儿做蚂蚁。”


不要说六道轮回了,久劫轮回也换不掉一个蚂蚁身。我们要提高一点智慧是多少不容易!所以我看到蚂蚁就想到赶快好好修。


在座的大家要记住,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修行,每天分分秒秒就是为了修行。能够天天这样不丧失正念、心无旁骛的话,这本身就是一种加持。文殊菩萨有没有加持到我们不知道,至少我们已经加持到自己了。


图片


【补充资料】



齐景公曰:

“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

《孟子·离娄章句上》


译文:齐景公说,一个人既不能够发号施令,又不能够欣然接受别人的命令,便只有绝路一条。





-END-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灵峰宗论》讲记合集
· 策发生死心,锻炼纯刚骨||《灵峰宗论》第十三集
· 发心去中国求法 ||《地藏菩萨传》(第21回)
· 这种特殊的大加持,你 Get 到了吗?
· 净慧长老:轻安是什么感觉
· 如何彰显事业功德?
· 《灵峰宗论》讲记合集 {精美版}
· 【修福要诀】深厚的福德、祖荫来自哪儿?
· 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五)
· 佛教是有生命主线的
· 二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努力保持这个特色
· 是依明师?还是依名师
· 想成为天底下最幸福的人吗?这里有秘诀
· 你是否已找到,那个心中的阿兰若处 ?
· 把清澈的水观想供佛,都是很大福报
· 如果你发现内心充满杂草
· 如果你发现内心充满杂草
· 珍惜如黄金般的传承
· 感恩!请佛陀降生在你心中的蓝毗尼园
· 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