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需要温度
更需要真理之光
《心经》是佛的智慧
有了佛的智慧光明
生命才会变得无畏
如果我们是光明的
世界也必然是光明的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心经》,既是佛的《心经》,也是法的《心经》、僧的《心经》,也是我们的《心经》,祂总集三宝为一体。
“般若”,大智慧;“波罗蜜”,到彼岸;“般若波罗蜜”,依靠大智慧到彼岸。这个大智慧,经文里叫“无智亦无得”,不是我们分别意识、有为的。
经是道路,是我们从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的一条路;又是我们修行所依止的加持,所以也叫“涌泉”,如涌出的甘露水不停地加持我们;祂也是真理、不变的真谛,又叫“契经”。
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余年,讲经三百余会,“般若”就讲了二十多年,而且在不同的地方宣讲。我们一般知道《心经》是佛陀在灵鹫山讲的,但其实《心经》是观世音菩萨说的。
一时,佛陀在灵鹫山入甚深的光明定,周身放大光明。舍利弗尊者请问观世音菩萨:这大光明定是怎样的境界?观世音菩萨为他解答,这就是《心经》的由来。
玄奘法师所翻译的《心经》,直奔主题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把序品部分省掉了,因而很多人不知道《心经》是观世音菩萨说的。
观世音菩萨,是释迦佛陀的心,是报身佛的状态,所以这部经里有化身佛、报身佛、法身佛。佛陀入法身的境界,由报身佛的观世音菩萨讲解,最后由化身佛的释迦牟尼佛来印证。印证的这一部分是流通分,在我们平时读的《心经》里也没有。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里为什么不用“观世音菩萨”而说“观自在菩萨”,二者是什么关系?二者是同尊。“观世音”侧重于寻声救苦,重在“用”,“观自在”重在“体”,有体有用,因而称“观世音”为“观自在”。
视频:《心经》唱诵
为什么说《心经》既是佛的《心经》、法的《心经》、僧的《心经》,也是我们的《心经》?在经典的引导下,我们也可以回光返照,观想自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即以甚深的智慧达到彼岸,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当下,“观自在”之后所觉悟到的佛性,具足涅槃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
所以,观音菩萨头顶上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这个观。靠能“观”的性,“照见五蕴皆空”。我们的生命和这个世间,都是“色受想行识”出来的,就靠五蕴组成。如果“照见”这几大组成元素,是显而无自性的,如空花水月、泡沫一般,那由此产生的喜怒哀乐不就是“空”了吗?所以“度一切苦厄”。
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心经》就讲完了,佛经三藏十二部到这里也可以结束了。所以《心经》可以长讲也可以短讲,若长讲,三藏十二部都不出《心经》的范畴,三乘教法在《心经》里全都有。
——以上摘自传喜法师开示
微信文章往期精选
大悲愿力 人间怙主 ——慧日禅寺举行“纪念悟公上人诞辰一百周年图片展”开幕式
【三百年难遇的殊胜日 今日日食功德九千万兆倍】《大吉祥经》合集三集全{精美版}
【超时空的殊胜加持】这张照片,你需要消化很多年(见者增福增慧,业障消除)
回向
○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声 明
本文由「佛教慧日」微信平台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公众号:fojiaohuiri608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佛教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