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传喜法师为夏令营学员讲解了《大乘五蕴论》和《大乘百法明门论》等经典。这些知识,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撒播到每一个营员的心中,在他们生命中生根发芽。佛教慧日将这些珍贵的影音制成视频,整理成文,在今后陆续发布。敬请期待!
什么是
五遍行和五别境?
《大乘五蕴论浅释》
第5课视频
“云何名为诸余心法?谓彼诸法与心相应。彼复云何?谓触、作意、受、想、思;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善根、无嗔善根、无痴善根、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贪、嗔、慢、无明、见、疑;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无惭、无愧、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是诸心法,五是遍行,五是别境,十一是善,六是烦恼,余是随烦恼,四是不决定。”
心所表现出的法,这里面就有五十一种。这五个遍行,“谓触、作意、受、想、思”,为什么叫遍?遍一切,它是遍一切时都有的。不管苦受、乐受、不苦不乐的受,那个受是一直存在的;还有想,于种种境界取相,也是一直在的;想之外又延到思,每个人都有思,连小狗都有思。所以这是属于遍行的。
哪五种别境?欲、胜解、念、三摩地、慧。“欲”,比如说你想吃冰淇淋,是永远想吃冰淇淋还是突然想起来了?突然,它属于别。“胜解”,我们听了明白了,这个明白不是永远在的,这是因缘凑合。“念”,我们念阿弥陀佛,这个念也不是永远在的,如果不提起这个念,它就会跑掉。
什么叫“三摩地”?正定,处在正定之中。这正定也不是永远都在的。“慧”,听闻法会产生一种闻慧,闻慧产生了,这个慧不是永远在的。所以这五种属于心所产生的法,它们不是一直都在的,属于别境。
前面五个是遍行的,不需要造作的,触、作意、受、想、思,它们是一直都存在的。但是后面的,欲、胜解、念、三摩地、慧,心理产生这种状态的时候是需要有因缘的。
五遍行是属于生理的,它好像每个生命的生理基本机能,不存在好与不好。但五别境是好的,对圣道产生欲望是好的;产生胜解,忆念不忘,然后安住于此中,产生对胜解的正定,乃至发出的慧,这些都是好的。我们要成佛、菩萨、声闻缘觉,都是靠这五个别境。
“信、惭、愧、无贪善根、无嗔善根、无痴善根、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
心法里面的这十一种善,是我们生活当中经常会出现的。这里的信特指善,它是指信仰好的。比如说你们现在对三宝有信心,纵使你不知道三宝是什么,但你有很纯的一种信心,那本身你的心就是光明的。
如果你通过学习,越来越了解三宝的含义,这时候信就产生了智慧。哪怕你不了解,但你相信三宝,会有福;如果你了解了再相信,得智慧。三宝是真理,是究竟了义的。因为你相信的对境殊胜、完美无缺,所以你信一分就破一分业障,得一分福报,信两分就破两分业障,得两分福报。
心法里面分解出来这么多,我们的心有种种模样,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哪种心能作佛,哪种不能作佛?哪种心要做猪、做狗,要下地狱的?我们需要继续学下去。
——摘自传喜法师开示
往期精选
(福利)上传下喜法师讲经专辑震撼来袭||在云端,聆听妙法金言
我心但欲与莲并,不染尘埃自清净 ——文殊菩萨圣诞日,慧日禅寺双色莲花盛开
修行要不怕修改,三宝地里的一切都是你修改、进步、最终圆满的助缘
传喜法师《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讲记合集全11集 {精美版}
超越时间之流 创造有序生命 ——慧看电影之《宇宙的构造·时间假象》
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 ——慧日禅寺进入结夏安居
如果一千年后,我们能用智慧的眼睛,回头看现在的自己......?
回向
○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声 明
本文由「佛教慧日」微信平台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公众号:fojiaohuiri608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佛教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