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安康
端午安康
五月是夏天之始,此时群山滴翠,百花盛开,小燕子也已归来。早在周朝时,就有五月端午纪念的民俗,两千多年来,这样一种纪念也固化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我们在这一天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纪念历史长河中那些浩然正气的人,纪念他们感天动地的志向、孝道和气节。
0
1
精神世界
超越肉体生命的
屈原,楚国大夫,当他看着礼崩乐坏、天下纷乱而束手无策时,宁愿死也不苟且偷生。这就是中国儒家贵族的气节。
他不仅仅是为了楚国,他知道周朝的礼乐制度是非常符合天地人的,礼乐崩坏就代表人不了解天地大道了,结果将是天下大乱、人民遭殃,这是他的悲愁之处。
不论是佛教的观念,还是老子《道德经》的观念,乃至庄子《逍遥游》的观念,都不提倡走这条极端的路,但屈原这种报国之志是值得我们纪念的,这是他超越肉体生命的一种精神世界。一个领悟大道的人是不会畏惧死亡的,一个体解大道的人可以把生命过得很精彩,他完全可以不依赖于权位、财富,而让心灵世界充实、光大。
这一天,人们还纪念两千多年前的孝女曹娥。江南雨季,山洪爆发,她的父亲被洪水冲走,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年仅14岁的曹娥昼夜沿江号哭,最后她投身江水,五日后,她的尸体竟然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
曹娥的孝心是非常感人的,当时的县令就把这位孝女的事迹上奏给皇帝,皇帝下旨授封,并把这条江改名为曹娥江。这封奏书写在了帛上,是中国毛笔写在绢织物上最古老的实物之一。到现在,在曹娥江的一个汇入口处,还有一座规模很大的曹娥庙,从官方到民间都在纪念她的孝心。
还有一位要纪念的人物——春秋战国时期的伍子胥。吴越相争时,伍子胥一直告诫吴王,但吴王听信谗言,赐子胥宝剑自尽。子胥本是忠良,愤恨饮剑自尽。
我们纪念的这三位古人,曹娥为孝,是为家,伍子胥是为国,屈原是为天下。千百年来,端午节寄托着中华民族对清风高节的祭奠和怀念,承载着人们对崇高精神的深深呼唤、对博大胸怀和高尚生命境界的无限向往。
怀
念、利济
超
时空地
0
2
五月端午的主题是怀念,世间人的怀念往往都是忧伤的。但在佛法的时空观念里,我们不会被生离死别所局限,所以才能超时空地去怀念、去言谈,可以超时空地去召请、结缘、超度。
我们生命的成长总会面临生死离别的痛苦,但当我们选择了修行,当我们体悟佛法的时候,这些悲伤慢慢地就被淡化了,因为我们的心量不同了。
文殊菩萨的智慧是诸法的现量境,这个“现量境”又很奇特,祂除了现量的行相,还有无来无去的本性。在文殊菩萨的智慧中,显现是清净的,本质是清净,所以祂才有能力令十方诸佛的国土皆变为文殊菩萨的国土,才有能力去帮助所有法界中的众生。
所以,当我们去领悟文殊菩萨的智慧时,当我们用生命去皈依这个真理时,当我们生命里有了越来越多的资粮时,慢慢地,我们就有了利济众生的能力。
0
3
和
光
同
尘
农历五月也叫“五毒月”,但外在的五毒最多只伤害我们的身体,内在的五毒却会让我们坠入恶趣。所以,我们要理性地驾驭自己,认出贪、嗔、痴、慢、疑这五毒,然后用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来对治。
从“浊”中出离,并不意味着要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屈原投江前,曾在江边遇到一位渔父,这位渔父对他说:“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就像佛陀,祂不是不知道这世间苦难,但祂教导我们,先自清、自觉,自我净化、自我完善。但这个自我完善的目的并不是离群索居,而是要发菩提心,和其光、同其尘,也就是说,要与佛“和光”,与颠倒迷惑的众生“同尘”,做众生不请之友,与他同事、同行、同语,潜移默化地摄化这个世间。
所以,我们要有屈原洁身自好的精神,同时也要有佛法的智慧和慈悲的状态。对内,知大体、顾大局、明辨是非,保持守身如玉的高尚品格,有高度的自律;对外,要有慈悲宽广的胸怀,满怀包容之心,把自己培养成正义的力量,默默地守护世界、守护众生。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