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华严经》中说:“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文殊菩萨是三世诸佛的智慧总集,殊胜功德不可思议,经典记载,十方如来初发心,皆是因文殊菩萨教化之力。菩萨住锡五台道场,同时深入民间,示同凡人,随机说法,普度众生,留下了很多感应故事……
今天我们来读李长者见圣授道的故事。
唐朝的李长者,名李通玄,曾经游过五台山,在善住院碰到一个异僧,传授他《华严经》大旨。天快黑时,异僧告别。李通玄说:“天色已晚,师父要到哪里去?”异僧指指北台顶,然后飘然而去。他步履轻盈,仿佛乘风驾云一般,李通玄追赶不上。
到了夜晚,李通玄远远看到北峰顶上火光冲天。于是他询问寺里的住持,住持认为是野火。李通玄心想,刚才异僧去了那里,这必然是神光,而不是野火。
于是,他便拄着藤杖前往峰顶,没有人敢一同前往。等攀到山顶后,他看到火光更加炽烈,方圆一里左右,看火光中间,立着紫金伞幢,先前那个异僧坐在伞幢下,有数百个头戴冠冕的人围绕他,唱诵着清净雄朗的梵音,但李通玄却听不懂他们在诵念什么。
这时他顿生一个念头:“如果我能够投身到他们中间,明晰地觐见到圣者的金身,即使被大火烧死,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随即,他趋身向前,朝着熊熊的火光纵身跃入,顿时感觉身心清凉,法喜无量,圣者的庄严法相就在眼前。他刚要向前作礼,忽然什么也没有了。李通玄就地盘腿坐了下来,一坐就是三天。
三天以后,他下山来到一个叫西谷口的地方,见到几个孩童眼中放光,天衣飘飘,乘风而过。他知道这几个孩童必非常人,便向他们稽首作礼。
童子说:“那天夜里,投身在我师父火光中的,不就是你吗?”李通玄说:“是的。”随即问说:“仁者的师父是谁?”童子说:“我师父是文殊菩萨。”
李通玄连忙弓身谢过,想跟着这几个孩童一起去参拜文殊圣者。这时其中一孩童却说:“你的宿世志愿是弘扬经教,怎么能忘了?”说罢便飞空而去,不见踪影。
李通玄心想,文殊圣者传授的旨意是要我今后用心造论、解释大经,我不应辜负圣者的期许。从此发起了弘扬华严经的志向。
见这里天气太过寒冷,于是向南走到盂阳县的方山,在山岩上打洞住下来,撰写经论。因为常常用柏树叶和枣做成铜钱大小的饼,每天吃七枚,当时人称他为“枣柏大士”。他疏经时,口中出光代替烛光,曾经感得猛虎驮经,仙童汲水。经论写成后有四十卷,和他的《决疑论》并行于世。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春天,在方山石室禅寂中逝世。
李长者见圣授道
唐长者李通玄,尝游五台,于善住院逢异僧,授以《华严》大旨。将晚,僧取别。长者曰:“天色既暮,师欲何适?”僧指北峰顶,其行飘然,若御风,长者追之不及。
至夜,望峰顶,火光亘天,询寺主,主以为野烧。长者念异僧适彼,此必神光,非火也。即曳杖而登,无敢随者。至顶,见火更炽,周方里许,视其中,树紫金幢,见先异僧坐其下,帝冠者,数百围绕,梵音雄朗,其语难解。
长者心念,设我投中,得觐圣者,烧身无憾。即踊身投入,顿觉清凉,法喜无量。方趋前作礼,奄然忽空。长者即于是处,一坐三日,而后下山。
至西谷口,见数童子,眼光外射,天衣飘飘,乘风而过。长者稽首,童子曰:“畴昔之夜,投身于吾师光中者,非子耶?”长者曰:“然。”即问曰:“仁者师为谁耶?”童子曰:“吾师妙德耳。”长者欲挽衣随之。童子曰:“汝宿愿弘经,何得忘却?”言已,杳然飞去。
长者自念大士授旨,欲造论,释大经。见此地太寒,遂南徙盂阳之方山,凿岩为龛居之,造论。柏叶和枣作饼如钱,日食七枚,时称枣柏大士。口出光以代烛,尝感猛虎驮经,仙童汲水。论成四十卷,及《决疑论》并行于世。开元二十八年春,于方山石室,禅寂而化。
——节选自《四大名山志·清凉山志》
(印光大师修订)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