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节,沐兰挂艾,吃粽系绳,是我们都熟悉的节日习俗。除此之外,端午节对于佛教还有特殊的意义。
古代的佛经翻译大多会选择在五月初五开笔。《全唐文》中记载,不空大师所译的《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序》和《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等,都是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五月五日“卯时焚烧香火,起首翻译”奉诏开译。
再如佛教经典《一切如来大教王经》和《瑜伽秘密金刚三摩地三密圣教法门述经》等,也是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五月五日由沙门慧超等开译。《大乘入楞伽经》同样如此,于五月初五由实叉难陀始译。
除在五月初五开笔始译佛经之外,一部分佛经也于五月初五当天封笔。
义净法师翻译的《入定不定印经》一卷,实叉难陀翻译的《大乘入楞伽经》七卷、《大方广普贤所说经》一卷等,都于五月五日在东都洛阳的三阳宮译毕。《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也是在五月初五当天由玄奘法师译出。
可见,五月初五,见证了诸多佛教经典的诞生,这一天对于佛教徒而言意义重大。
当然今天也不能少了端午的特色美食——粽子,今天为您送上古文殊寺特制端午“福粽”,赶紧来尝尝吧!
DUAN WU
01 · 福田“粽”
点此领取
福田“粽”
粽,谐音同“种”,佛教有种福田之说,要想结果,必先播种,要想收获,必先耕耘。
《地藏经》里说:供养父母舍一得万报,供养三宝舍一得无量报。我们以圆满的三宝为对境,按照佛陀的教导去实践,以修行“身口意”的善行来供养佛,我们的生命就会跟佛连在一起,叫“皈依佛、南无佛”。一旦融入佛的圆满功德海,我们就能转有漏的福报为无漏的功德,转不圆满的世智辩聪为无上的圆满智慧。
这时再把所作的功德回向给家人,家人的命运就会转变:回向父母,父母的身体就会好;回向孩子,孩子的福报就会增加。你改变自己的时候,你的亲人也会被改变;你修了福德、具备了福德,就能把这一份福德拷贝给他们。
DUAN WU
02 · 如意“粽”
点此领取
如意“粽”
众生的相是苦海无边,佛性的相是回头是岸,回头方能如意。悟公上人说,“日日向东走,回头便是西”。我们做凡夫做了不知多少劫,轮回的苦海是没有边际的,但当你回头看自己佛性的时候,马上就可以成佛。所以“一弹指倾,发心皈依”,这个发心就是什么——觉明心地,发明心地。我们觉悟自己的佛性,皈依自己的佛性,是人于无上道永不退转。因为所有一切的佛名,都是我们佛性的名字。因为这样一个理论基础,所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者,是人得遇恒河佛广为说法,必成菩提。”必成佛,这就是《地藏经》里的授记。你读到这里如果觉悟了,那就是佛在给我们授记。
普愿闻者,回头如意。
于一切处回光返照,
于一切处回头是岸。
DUAN WU
03 ·吉祥“粽”
点此领取
吉祥“粽”
《吉祥经》云:“众天神与人,思虑求幸福,请示最吉祥。” 每个生命都有趋吉避凶的本能,不管是人,还是天神,都渴望得到利益,都希求吉祥。
丁福保的《佛学大辞典》对“吉祥”的解释是“吉事的瑞兆”。瑞兆是因,吉事为果。佛教对“吉祥”的解释为“至福”,即最大的一种福报,福报为果。种“吉祥”的“因”才能收获吉祥的“果”。口说吉祥话,心起吉祥念,身做吉祥事,身口意都处在吉祥之中,生命才能结出吉祥的果报。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因地理环境的不同
使得南北饮食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
无论粽子的口味是甜或咸
都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各有所爱
古代禅师讲: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口味上的七十二变,都不离其“粽”。
师父说,
佛门里,吃饭也是一堂功课,
六根、六尘它是稀有的因缘,
当舌根触到饭菜的时候,
正觉是可以现前的。
我们平时就是要训练怎样来恢复这个“觉”,
禅宗里说: 不要头上安头,
也不要把这个头给砍掉。
祖师曾说: 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这就是“觉”,每个人都有这个正觉。
值此节日,
我们以慈悲布施为叶,
以清净禅思为米,
以般若智慧为馅,
以慈悲水烹煮,
愿一切有缘
闻则生法喜,
打开即解脱,吃则得正果。
墨宝:念佛安康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