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爱树,既是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后代的公益性事业,也是佛教历代传承的优良传统。本师释迦牟尼佛降生于无忧树下、得道于菩提树下、涅盘于娑罗双树间、弟子首次结集于七叶树下……佛陀的生平与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佛教传入我国后,也和树有着不解之缘。在中国,寺院也被称为“丛林”。《大庄严论经》云:“如是众僧者,胜智之丛林, 一切诸善行,运集在其中”。智慧和善行聚于寺院之中,就好像众多树木聚于丛林中。
古来寺院庙宇皆古木参天,华叶蔽日,祖师也常常借树来抒发内心的境界。最著名的公案就是五祖弘忍大师门下神秀禅师和惠能禅师的偈颂。
弘忍大师准备传法给门人,验其功夫,于是命大家写出体悟的境界。神秀大师写下:“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大师认为悟禅不彻底,于是吟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最终,得五祖衣钵。
树在佛教中有诸多美好的寓意,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也离不开树。《佛说阿弥陀经》中说:“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极乐世界的树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功德。
佛前功德树,蒙荫万世长。植树造林,不但现世自身能受荫凉,亦能清凉后世之人,不但可以广种福田,同时也具足无量的功德。《佛说诸福田经》中便说:种植树木使人得清凉为七种福田之一,广行则生梵天。祖师亦有云:花草树木皆有佛性,培植捐赠绿色植物,便是培养呵护自我的菩提心。
佛告天帝,复有七法,广施名曰福田,行者得福,即生梵天。何谓为七?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四者作牢坚船济度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是为七事得梵天福。
——《佛说诸福田经》
古文殊寺千年凤松
古文殊寺般若岭上下,虬枝苍劲、姿态雄健的龙松和凤松,千百年来栉风沐雨、荫庇、守护着这里。如今古刹重兴,又新添了一棵棵新绿,愿佛法绵延,永住世间。
生命如树,春天抽枝发芽,夏天枝繁叶茂,秋天脱胎换骨,冬天汲取养分。我们在种植树木的同时,更要守护好身口意、精进修行、弘传正法,在自己和众生心中播下智慧的种子,愿心中的菩提树落地生根,早日开花结果!
扫码关注我们